中国经济导报:潭门故事(下)
2014年1月11日A4版
初次见到黄心宁,不免会让人有些意外。你很难将眼前的这个还有些腼腆的汉子与一个规模不小的砗磲加工厂,以及十几个工艺品商店的主人联系在一起。但略显黝黑的皮肤,以及温暖憨厚的笑容,又很快让我们体会到“潭门式”的亲切与质朴。而在交谈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果敢、坚毅的眼神,让人能够感受到潭门镇祖祖辈辈守护南海疆土的义士之气。
黄心宁从2003年就开始经营自己的砗磲加工厂,时至今日,已经十年有余。这十年也是潭门镇从一个南海边的小渔村,蜕变成旅游商业繁荣的现代小镇的十年。而黄心宁自己创业所经历的的风风雨雨,正是大多数潭门后代的生活写照。
走进黄心宁的砗磲加工厂,不大的院子里,堆积如山的“大贝壳”几乎占了一半面积。这些“大贝壳”就是潭门的珍宝——砗磲。万事开头难。“其实刚开始并没有现在这样顺利。”黄心宁边喝茶边说,“2003年刚开始做砗磲加工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做,很多商家都在比谁的砗磲产品更便宜,但是没有人会在产品质量和在设计精美度上下功夫。我想,砗磲要想真正地走出潭门,只靠价格优势是长久不了的,在设计和雕刻工艺上下功夫才是根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载的打拼,还未到而立之年的黄心宁就已经成为潭门小有名气的青年企业家。在采访过程中,黄心宁不大的办公室里,前来洽谈生意的客户络绎不绝。
别过黄心宁,来到潭门镇的街道。潭门镇不大,只有几条街,街道两边都布满了各种卖贝壳类工艺品的店铺,其中多由砗磲雕刻而成。许多工艺品如象牙一般洁白,又像和田玉一样温润,还有贝类特有的珍珠光泽。
放眼潭门,除了蔚蓝色的海,碧绿色的反季节瓜菜种植也是一大亮点。戴着斗笠的农民在陇间来回穿梭,一排排叶子在阳光下散发出油绿色的光。不要小瞧这些蔬菜,正是有了它们,才使许多北方地区餐桌上增添了“绿意”。
潭门,这个南海小镇,有一群守护南海的普通渔民,还将续写朴实无华而又回味深长的历史。(李盼盼 苗露)
- 文化中国行丨六尺巷:“礼让密钥”背后的秘密(2025-01-20)
- 美味鲜果忙推送 特殊油墨在发光 鄂企“链”出更大朋友(2024-12-22)
-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申报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24-11-0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年新年贺词(2024-09-27)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开幕式上的致辞(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