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2010年琼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文件)海南省琼海市政府门户网站

移动版    时间:2015-03-13 09:43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5日在琼海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琼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符宣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琼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琼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2010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工作,经济建设取得了“四个突破”。全市GDP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亿元。2006─2010这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是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五年,是民生问题解决得最好、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全市人民在中共琼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城市建设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战胜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2005年与2010年统计数据比较,全市生产总值由48.6亿元增加到102.3亿元,年均增长16.1%;人均生产总值由11693元增加到21000元,年均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7.6亿元,年均增长4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3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年均增长17.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3亿元增加到10.3亿元,年均增长3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73元增加到14312元,年均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5元增加到5700元,年均增长12.2%;各项存款余额由55.1亿元增加到178.1亿元,年均递增26.5%;各项贷款余额由18.0亿元增加到40.5亿元,年均递增17.6%。五年来,全市经济保持在又好又快发展轨道运行,实现了总量、速度、结构、质量同步提升。

  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做精做美城市的理念,准确把握城市定位,把城市建设作为推动琼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唯美主义的要求,抓住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寻求差异化发展。一是高水平规划。邀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北林地景园林设计院等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先后完成了琼海市近期城市建设规划、博鳌亚洲论坛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博鳌滨海旅游区总体规划、万泉河流域总体规划、官塘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重点规划。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琼海的区域发展布局和功能划分显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清晰明确。二是高标准建设。五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3亿元。加大了嘉积、博鳌、官塘三大组团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功能明显提升。在“十一五”的后三年,完成了万泉河路中、南、北段及万泉河带状景观公园、银河路等重大项目,突出了万泉河在城市建设中的纽带作用。完成了滨海大道、官塘大道、嘉积大桥、东环铁路琼海站、博鳌站、嘉积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重大新建、改造项目,城市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三是高效能管理。规划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及公厕等城市卫生配套设施,组建了城市管理局,并于2010年初启动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强化城市治安管理,基本完成了城市安全监控系统项目,市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琼海的城市档次和品位得到明显提升,整个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55.7:11.6:32.7转变为2010年的39.1:15.4:45.5,依靠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已经改变,第三产业正在走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畜牧业、热作业、瓜菜业以及海洋渔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全面增长。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接待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216.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332.8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8亿元,年均增长12.9%。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五年间房屋规划报建面积累计1048.8万平方米,房屋施工面积累计692.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累计271.2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累计269.4万平方米,呈现产销两旺。旅游地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我市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和其他服务行业增长。

  “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五年间,财政安排农林水务支出累计7.5亿元,年均增长47.1%,高于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年均水平的12.5个百分点。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潭门中心渔港、大路洋农业设施项目等加快推进,五年投入5.8亿元,全面整治了33个田洋,对7宗中型、8宗小(一)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修建硬板化185条465公里长水利渠道。我市冬修水利连续两年全省评比获一等奖。大力实施“通畅”工程,投入2.2亿元修建镇道、村路119条558公里,全市190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硬板化。农产品检验检测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五年来共建设文明生态村500个,沼气池1.5万户,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普及率达81%。加强农业综合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科技服务“110”全覆盖。

  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我们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市每年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其中2010年达到97%。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五年间,财政安排教育事务支出累计11.4亿元,年均增长38.6%。“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很好落实。一批农村校舍改造项目以及职业教育项目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我市成为全省第一批远程教育“校校通”的市县。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成新实验小学。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债务1234万元。全面解决了师范类毕业生分配遗留问题。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全市撤并了5所中学、41所小学。2010年启动了每个镇建一所公办优质幼儿园、一所优质中心学校、一所优质中学“三个优”工程。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发展,2009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高中办学能力逐年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嘉积中学男子舞蹈《士兵与枪》获得第三届全国艺术展演第一名,并受邀参加201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多渠道投资近2500万元,率先在全省整合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创出新路,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积极发展卫生事业。五年间,财政安排卫生医疗事务支出累计4.1亿元,年均增长41%。市人民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医院新院区加紧施工,博鳌、中原、大路、阳江等一批镇中心卫生院完成改造,一大批村委会卫生室医疗业务用房建设全面动工。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市人民医院被省卫生厅核定为“三级综合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正加快推进中。采取“直通车”方式从国家重点医学院校招录优秀毕业生50名,公开招聘110名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市人民医院与西京医院开展医疗合作,有力提高了我市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得到省医改办的充分肯定,并上报国家医改办推广。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农民31.3万人,参合率95%。扎实推进科技事业。五年间,财政安排科技文化事业支出累计1.3亿元。全面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切实加快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我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推进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成绩显著,全省召开了现场会推广经验。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建起广播电视大楼,完成城市数字电视网改造工程,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9.5%。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全面实施,宽带网络覆盖全市190个行政村。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我市荣获“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市”称号。启动了文化体育广场项目。努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五年间,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事务支出累计1.8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低保、五保、残疾等重点优抚对象列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投入资金900万元,新建和扩建了博鳌、潭门、龙江、长坡、塔洋、大路、万泉、会山等镇敬老院。认真落实孤儿福利政策。2010年,一类、二类孤儿人月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600元、300元。关注老龄工作,按人均500元标准,给予全市百岁老人发放长寿补助金,从7月1日起,对90-99岁高龄老人发放人均月补助100元。抓紧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五年来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22262人,组织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732人,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近5500人。切实关心干部职工生活。财政拨款近5000万元,彻底解决了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遗留等社会保险问题,提高了教师绩效工资和乡镇卫生院的补贴标准。安排资金1100多万元,解决了在职和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问题。努力提高干部福利待遇。从2007年起实行财政供养的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2010年提高到最高标准12%。从2010年1月1日起,公务员津贴补贴从原来的人年均17800元提高到人年均21400元。事业单位、卫生系统以及彬村山华侨经济区绩效工资改革顺利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力推进,完成投资6810万元,建成廉租住房688套3.5万平方米;财政供养人员住宅小区计划投资2.3亿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0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