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温泉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浮丘与轩帝”的时代,北宋元符进士夏津县令凌唐佐所写《黄山汤泉》,记述了中国人文之祖轩辕黄帝曾在黄山汤泉浸泉七日,皱纹消除,返老还童,最后在黄山羽化成仙的故事。从正史来看,中国温泉利用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而温泉较大规模的利用源于秦,盛于唐。
泡汤二三事
在芳华绝代的盛唐,白居易用他的不朽长诗《长恨歌》,记载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一起在华清池共沐天伦的盛况。“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因为李隆基和杨玉环在此一濯芳泽蜚声天下。据说,杨贵妃能“三千宠爱集一身”,唐玄宗六七十岁仍风流倜傥,与长期泡汤沐浴不无关系。
“贵妃出浴图”还属于人类主观能动性构思出的唯美画卷,但温泉的保健理疗功能就有着实打实的科学依据做支撑。《水经注》中载有温泉31个,按温度分从低到高有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书中还对各个温泉的特点、矿物质、生物性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有的温泉有硫磺气,有的有盐气,有的有鱼等。这大概是人类对温泉科学属性的最早记载。《水经注》还多次提到温泉的保健作用:“鲁山皇女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么自在,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大融山石出温汤,疗治百病”……郦道元对温泉的分析论证科学、态度严谨,说明早在北魏时期,我国人民对温泉的医疗价值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和研究。
自古以来,泡温泉就是一件既时尚又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温泉之恋惺惺相惜,唐太宗以他的亲身体受为温泉的实用价值树碑立传。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在骊山温泉营建“汤泉宫”,亲笔御书《温泉铭》来颂扬骊山温泉的神奇功效:“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原来李世民患风湿病多年,正是在骊山泡温泉得以治愈。
明代李时珍将我国的温泉分为热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我国最早的温泉分类学者之一,阐述了温泉治疗方法与适应症,并指出温泉治疗应结合自然环境、药物的治疗和营养,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据记载,明清时期皇帝洗矿泉浴、药浴、蒸气浴等已较广泛。清朝皇帝对汤泉也甚为酷爱,康熙皇帝曾多次到位于遵化市西北汤泉村东的“福泉”汤泉沐浴,以温泉矿泉水疗疾健体并题诗作赋,还建造了别具一格的流杯亭。
在世界范围内,现代人渐渐把泡温泉作为休闲养生、解除压力甚至医疗保健的绝佳方法。日本人爱好温泉的程度不必待言,三步一小汤,五步一大汤,泡汤在日本的意义相当于足球之于不列颠的影响。拥有悠久历史的古罗马人,发明了将泉水加热再引流至浴场让人们使用的洗浴方式,这一方式后来经土耳其的发扬光大,迅速风靡全球。
正确的泡汤“姿势”
享受温泉保健有“浸、淋、泳”三种方式,“浸”就是在不同温度的池中反复浸泡,能承受高温度的游客在摄氏40度的温泉池中浸泡,感觉特别刺激,皮肤好像有千万支细针进行针炙治疗;“淋”是在温泉花洒前由头至脚全身喷淋,或者用木桶盛起温泉水多次淋,“泳”就是在温泉泳场中畅游,热力按摩加上游泳锻炼,肯定是一项较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泡汤六步曲:
第一步,冲洗全身。在泡温泉前先沐浴清洁全身,以便泡时皮肤能吸收温泉中的矿物质。
第二步,探试池温。先用手或脚探测泉水温度是否合适,千万不要一下子迈进或跳进温泉池中。
第三步,由浅入深。脚先入池坐在池边,伸出双脚慢慢浸泡,然后用手不停地将温泉水泼淋全身,最后时不时让全身浸入到泉水中。
第四步,先暖后热。温泉区内设不同温度的泳池,从低温度泉到高温度泉浸泡要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泉水温度。
第五步,掌握时间。一般温泉浴可分次反复浸泡,每次为20至30分钟,如果感觉口干,胸闷,就上池边歇一歇,做一做舒展体操运动,再喝一些蒸馏水以补充水分。有些人喜欢让全身泡得通红,但要注意是否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的现象。
第六步,注意冲身。尽量少用洗发水或沐浴液,用清水冲身则可。
冬日泡汤饮食菜单
冬季泡温泉与夏季不同,夏季炎热使人容易流汗,最好选择清淡、水分多、容易吸收的食物,一般多以蔬果为主题,以口味清爽的料理为首选,达到补充水分及营养均衡。但冬季时身体活动量减小,出汗少,讲究的是补冬、调回身体本质。即使是色味俱佳的水果料理也要讲究搭配,并要尽量食用时令果蔬。
泡温泉时一定要记得多补充水分或是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免电解质不平衡而发生热衰竭或热痉挛等现象。清茶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切记不要喝浓茶。此外,泡温泉前后一定要适量吃些主食和水果,各种具有去火功效的水果,温和滋补的粥类、汤类或面类最为适宜。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