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海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中国旅游报社海南记者站站长 王健生演讲稿
一、对善行旅游概念的准确认识
(一)理解“善”和“善心”、“善行”
普天下各种宗教党派都提倡人人善行,这样世界就太平无事了。中华文化中是这样表达的:
在最广时间范围内符合最大多数人的目的(最大最终目的)即“善”。
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目的被称为是“善心”。
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行为被称为是“善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这也就是“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行为”。
(二)理解“旅游”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进行的旅行活动统称为旅游。
中国人从“旅游”的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三)理解“善行旅游Good tourism”
“善行旅游” 最初由亚太旅游协会于2011年4月在亚太旅游协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在“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以及“可持续旅游”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
“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续旅游,是一种更加强调多元化价值的旅游,是一种更加强调高效能运作的旅游,也是一种“传承历史与创造未来”更加紧密结合的旅游。
无论是旅游行业管理者、还是旅游开发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都应该自觉地遵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把发展旅游业以及“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成为“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行为”——这就是“善行旅游”。
二、中国中央政府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与善行旅游的理念异曲同工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
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二)战略定位。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五)加强生态建设。
(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七)强化环境污染防治。
三、发挥海南特色优势,全面提升旅游业管理服务水平
(八)建设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九)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科学规划和布局景区景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优化时间、空间配置,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山海互补的旅游格局,塑造“阳光海南、度假天堂”的整体旅游形象。
(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十一)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四、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十二)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及会展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海南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十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
(十四)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科学规划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发展富有海南特色、高品质的星级宾馆、度假村等房地产项目。
(十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
五、积极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六)积极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瓜菜、畜产品、水产品、花卉等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
(十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十八)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十九)加强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七、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形成人文智力支撑
(二十一)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十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考虑当地居民与游客的需求。
(二十三)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十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培育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
八、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集约发展新型工业
(二十五)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坚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下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工业扩张。
(二十六)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
(二十七)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九、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二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
——投融资政策。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
——财税政策。针对海南的特殊情况,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土地政策。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统筹和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各类用地需求,推进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
——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逐步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旅游业提出的新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强调“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强调:“我们要在建设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基础上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文化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要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