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民众冒雪泪别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孙晋良

移动版    时间:2020-01-16 12:06

  中新网山东微山1月14日电 题:民众冒雪泪别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孙晋良

  作者:沙见龙

  天空阴沉、薄雾弥漫、雪花飘洒。14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小房头村街道上,百余民众神情肃穆、缓步前行,泪别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孙晋良。

  孙晋良,1920年出生于济宁市微山县,是山东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于2020年1月11日23点06分在家中悄然离世,享年100岁。

  1937年,年仅17岁的孙晋良弃笔投戎,怀着满腔报国热血,瞒着家人偷偷奔赴南京,参与了对淞沪会战伤兵的救护工作。南京沦陷后,亲历南京大屠杀的他数次险些倒在日军机枪下。

  “透过列车窗户看着自家的土坯房,我以后可能再也回不到这里了。”这是孙晋良生前讲述自己赴战场前时说的话。据小儿媳妇张建萍回忆,在孙晋良的讲述中,南京城遍地的中国守军尸体和伤兵、日军“万人坑”边的暴行等,是他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场景。

  根据孙晋良的讲述,张建萍告诉中新网记者,82年前,孙晋良抵达南京后不久,南京保卫战就打响了,连续多日他都在阵地上运送伤兵。“他说,阵地上遍地是中国守军的尸体和伤兵,场面惨烈,哀嚎声回荡。当时自己衣服单薄,但并未觉得冷,满身都是泥和血。”

  张建萍曾听孙晋良回忆,当年,他和南京的守军们被拉到“万人坑”边“机枪点名”,大家在坑边一排排站着,机枪扫过,人们一排排倒下。为防止漏杀,日军手持刺刀对有生命迹象的被害者轮番捅杀。临到孙晋良时,因其未入伍而被拉出“死亡队伍”,转做了苦力。而他的同学王晓芳,在这次“点名”中再也没有回来。

  死里逃生的孙晋良转而又陷入危机,同一队人被押往“死亡地点”,但在途中突然被强拽出队伍搬运重物,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此外,日军军官还曾举枪逼迫他一同参与侵略行径,但在孙晋良“需要先回家征求父母意见”的说辞下,机智地又逃一劫。

  孙晋良的小儿子孙中清告诉中新网记者,在父亲的回忆中,日军数日的轰炸、暴行让南京城里尸体遍地,血流成河。走出城,来到江边,面对血红的江水,孙晋良不知何去何从。

  1938年,孙晋良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该校十六期一总队炮科学员,到重庆铜梁县入伍。1941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孙晋良辗转来到位于洛阳的十五军六十五师炮兵营担任营长,并参加了“洛阳保卫战”。1948年底,不愿意再参与战争的孙晋良回到家乡。2015年,孙晋良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他身上看不出明显的伤痕,但有些刻在心中的伤永远愈合不了。”张建萍说,每当孙晋良看到抗日影视作品,总能勾起当年惨痛的回忆,情绪也难以平复。关心时事是孙晋良的习惯,“《新闻联播》是他每天必看的。”

  在村民眼里,孙晋良极为慈善、充满正义。小房头村村民刘本龙吐露,平日里,孙晋良为人处世亲善,跟各年龄段的人都能聊得来。“大家对他的去世感到惋惜和痛心,很多人自发参加他的葬礼。”

  “离恨重,笙歌落。为把桑麻血衣和。冷意将军吴钩携,非嗜血、痛干戈……茫茫十年,物尽舍、人堪别?……”孙女孙晓婷为孙晋良作了一首名为《将军》的诗,“诗中融入了爷爷的讲述和我想表达的情感,把它当作一种思念的延续,把爷爷的执着与坚守传承下去。”

  孙晓婷说,在外人眼中,离别是迟早的事,,但在我和家人心中,这种悲痛无法用语言表达。“没能将爷爷的一生撰写成书送给他,是我的遗憾。”(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15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