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疾控人“大海捞针”开展流调寻找密切接触者 一次消杀能让胶鞋倒出汗水
疫情在哪里,他们就追到哪里。“逆行而上”的身影里,他们走在防控的最前线。 茂名啵,茂名微播网http://www.0668bo.com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袭来,他们是疫情传播途径的“侦察兵”,他们是扑灭疫情扩散的“消防员”,他们是默默奉献、坚守在防控一线的疾控人。
“或许没人知道我们的名字、或许感染风险会随时伴着我们、或许将来没人记住我们做了什么。但严防死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守护大众健康是我们的责任!”省疾控中心第二流调组组长刘莹话语间透露着坚毅。
在刘莹身后,是我省1825名疾控人筑成的一道阻击疫情发展的坚固防线。
疫情防控前线“侦察兵”
实验室检验检测样本、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消杀工作、储备应急物资、前往车站开展体温监测指导、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疾控人的身影,在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
如果说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是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关口”,那流调人员就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
追踪密切接触者,对风险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大。每一例确诊病例在获得有效治疗的同时,疾控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流调,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摸清患者就诊前每一个活动细节,排查所有的密切接触者线索和范围,重点排查疫区暴露史、活动场所、接触人群。虽如大海捞针,但一个都不能漏。
“病人确诊后,我们要通过医院找到病人做调查,了解他所有活动轨迹,第一时间找到与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共同就餐、同乘一个交通工具、一起旅游等在内的所有人员。随后对密切接触者及时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刘莹说,而患者的隐瞒或模糊记忆则给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印象最深的一位确诊患者,说他搭乘过一辆黑色的车,车上还有一对母女。”刘莹说,面对患者提供的少量信息,他们必须及时找到这对作为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母女,“早一分钟找到,就少一些人感染。”
为此,刘莹和其他流调工作人员身穿防护服在患者住过的小区保安室里,足足看了4个多小时监控录像,并逐一摸查车辆信息。
“好在最终找到了这对母女,并采取了进一步措施。”此时刘莹才发觉,因为防护服不透气,自己已出现眩晕症状。
“有些信息我们需要不断核实、保证准确,因此常常会给患者的接触者多次打去电话。有人把我们拉黑,就换电话再打,只为能争取多一点信息。”刘莹感慨,流调队员对确诊病例以及疑似病例和接触人员进行调查时,往往也无法避免感染的风险。
“挺心疼我们的队员,像侦探一样排查各种线索的真伪,每天都像在‘破案’。”自从开展流调工作以来,刘莹就没回过家。“父母今年来海南过年,但我只见了一面就投入工作,明天他们就要回老家,心里愧疚但没办法,职责所在。”
把病毒控制杀灭在源头
嘟嘟嘟嘟……
2月1日下午,琼海市某小区内,一阵马达轰鸣声,琼海市疾控中心负责开展的消杀工作又开始了。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疾控中心的消杀组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患所在地进行外围消杀工作,旨在将病毒消灭在源头。而疑似病例一旦确诊,他们还需要对确诊病例所住地进行全面消杀。
每次消杀工作进行的两小时里,消杀队员要在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下大汗淋漓;在震耳欲聋的超低容量喷雾器马达轰鸣声中逐渐习惯;在直面带菌环境的危险下背着消毒剂负重行动,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消杀细节。
当疑似病例生活外围环境消杀工作结束,消杀队员龚伟脱下防护服时,整个脸都憋得通红。“实在是太闷了!”即便龚伟每天要面对,但他还是不停地大口喘着气。
“队员不仅要面对病毒感染的风险,每天接触大量消毒液同样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我们能做的就是将防护装备做好,尽量保护好自己!”琼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马涛说。
琼海市疾控中心消杀组组长蔡昌志在现场完成了消杀工作后,脸上留下了明显的口罩勒痕。由于对消毒液中的氯轻度过敏,蔡昌志工作前的防护准备必须做到密不透风。“皮肤沾到会痒、红肿,不过都是小事,阻断病毒才是第一位!”蔡昌志说道,此时他的护目镜里已慢慢起了水雾。
“消杀组共12人,分成3组,保障琼海市的消杀工作。遇到确诊病例时,还需要组织相关环境的人员转移,并进行全面消杀,我们队员最长一次工作,足足进行了近4个小时!”琼海市疾控中心主任王会宽坦言,消杀队员们一次消杀工作结束,穿的胶鞋里都可以倒出汗水。
“虽然心疼,但在疫情面前,疾控人责无旁贷,必须尽最大可能让更多人避免感染。”王会宽说。
责任编辑:成程- 专家建议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2023-05-27)
- 发遍全国的“上门强制枪毙”短信(2023-05-27)
- “星”光陨落汪海(2023-05-24)
- 美债“庞氏骗局”还能玩多久?(2023-05-23)
- 俄罗斯“献礼”(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