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今年国家文物局将组织专家,督促制定文物旅游景点的游客承载标准,必要时采取限流措施。笔者认为,制定景区游客接待承载标准,不仅有利于景区调节客流,也会使游客的游览质量得到提升。
近年来,每到节假日,多地景区客流井喷。从故宫远超历史纪录的单日客流量18.2万人次,到“华山爆棚事件”,景区超负荷运行使文物旅游景点的文保问题越来越让人担忧。
出现景区被游客“挤爆”,以至于“一床难求”、“一桌难求”、“一车难求”等局面,有人总喜欢指责游客没有理性旅游,非要到热门景区“花钱买罪受”,这恐怕是打错了板子,没找到问题的症结。一来游客完全拥有自主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权利;二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哪个景区会达到“井喷”和“爆棚”程度,游客往往也难以全面地提前知悉。
景区之所以会“人山人海”,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景区一味地追求门票经济所致。不少景区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奉行游客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多一位游客,不只多一张门票,还多一些吃喝娱乐等方面的费用,游客越多,财源就越多,宁愿“撑死”也不愿预警限客,哪会管游客能否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更谈不上考虑景区的生态容量、文物保护容量以及接待能力了。
这才是导致景区人满为患、旅游秩序混乱,乃至于游客与景区管理者发生冲突的症结所在,暴露出景区的急功近利。
今年国家文物局将组织专家,督促制定文物旅游景点的游客承载标准,这条消息无疑让游客充满期待:热门景区今后将对游客实行总量控制,游客量饱和时立即停止售票。这对景区来说也是好事,因为早有专家指出,景区今天想“撑死”,那么明天就会“饿死”。
确实,景区游客超负荷运转,虽能带来暂时的经济收益,但终究是一种鼠目寸光、杀鸡取卵的牟利思维,对不可再生的人文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损害将是长久的,且无法弥补,影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景区“超载”,也会影响游客游览体验的舒适度,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服务缩水、质量下降的景区,虽能迎来这一拨游客,但极有可能因为游客口碑太差,外在形象和社会效益不好,而“撵走”下一拨或往后的游客。
因此,景区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不顾游客利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有保证旅游质量,游客才会停留下来,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