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旅游城市而言,给予受损者补贴,成为最为可行和有效的方式。三亚派发“民生红包”对旅游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据报道,海南省三亚市近日决定启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发放2014年上半年物价补贴。这种普惠式的“民生红包”尽管在港澳地区已持续多年,但在国内城市尚不多见,引发了公众热议。
事实上,早在2010年,三亚市就开始发放价格补贴。从2010年到2014年,三亚已经累计向居民发放价格补贴超13亿元。而三亚市连续多年向城乡居民发放物价补贴的“红包”,也早已从政府临时性补救措施,发展成政府财政资金预算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三亚之所以向居民派发“民生红包”,与其独特的旅游城市属性紧密相关,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以2013年为例,三亚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62.5%,全年接待过夜游客总人数达常住居民的近20倍;二是旅游旺季时间长,张力大。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度假城市,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三亚都会迎来大批避寒游客,春节黄金周更是人满为患,造成了外地游客同本地居民争夺资源的局面,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压力明显增加,大大冲抵了与之对应的收益。放眼国内,像三亚这种受旅游全方位影响的城市为数甚少,也注定了这种普惠式“派发红包”范围推广的局限。
笔者认为,不管这种影响是大是小,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派发“民生红包”都很有必要,并值得推广。
从理论上分析,旅游是一项具有较强外部性特征的行为。单就旅游目的地而言,一方面能够实现提高当地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活跃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短时间大量旅客涌入,也造成了当地物资供应紧张、物价飞涨、房价高企、交通紊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正效应的受益者往往局限为政府、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单位或个人,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则需要全体常住居民共同买单。这种情形若长期存在,难免会引发当地居民的抱怨,积攒对旅游发展的负面情绪,进而传导至对待外地游客的态度上,从广义上讲,还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征收“庇古税”、给予补贴和明确产权,都是消除“外部性”不利影响的可选措施。但对于一个旅游城市而言,并不具备征税和界定产权的权限。给予受损者补贴,便成为最为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从实践层面看,派发“民生红包”对旅游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多重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减轻旅游目的地居民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的生活压力,尤其对低收入者而言,能够产生雪中送炭的效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二是增强老百姓对城市发展“整体”为居民“个体”带来实惠的切身感受,让他们参与到维护城市形象、抵制不良行为、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大业”中,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三是能够塑造旅游目的地城市政府勤政为民的形象,增强地区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产生“软广告”效应。
由此可见,这种对内顺应民意,对外彰显形象的行为,应当被更多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所借鉴和推广。
笔者认为,尽管这种补贴行为能够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但也不宜过分、长期倚重。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够长时期给予居民这种福利。旅游城市居民也不应形成优越意识和依赖心理。
长期来看,旅游城市要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一要靠国家“抑通胀、稳物价、控房价”的宏观调控能力;二要靠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三要靠旅游城市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居民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政府安心、居民舒心、游客放心,让旅游城市在平稳、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