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一边坚决抗疫,一边保持其他重点议程不受或少受干扰,让抗疫的强度处在科学所鼓励、要求的水平上,既不降低,也不无限提升它。
北京是首都,它的疫情暴发自然在全国容易引发震动。然而无论北京市还是全国的公众,都有必要在积极配合抗击这波疫情的同时,保持一份心理层面的从容。这份从容对维系中国恢复经济的大氛围有着重要价值。
我们必须接受疫情会在中国反复出现的现实,这种接受的主要表现就是,我们能够一边坚决抗疫,一边保持其他重点议程不受或少受干扰,让抗疫的强度处在科学所鼓励、要求的水平上,既不降低,也不无限提升它。
▲6月15日下午,北京市召开第11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徐颖表示,北京全面提升社区防控措施,全市所有社区村都采取三级应急响应,二级防控措施,一级工作状态,均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恢复体温检测,加强公共部位消杀,暂停开放、文化娱乐等室内活动场所。
老胡认为,从总体看,不能不说,中国社会对疫情的整体敏感度高于欧美社会,这有很积极的一面,但我们同时要有任何事情一旦过头都可能有负面影响的意识。
观察欧洲社会对疫情的“不太在乎”,我们不能随意效仿,,他们有他们的模式,更有他们的问题。但他们的另一种态度至少可以成为我们如何搞好长期抗疫的一个参数,提醒我们处在一个不同抗疫模式事实上不断竞争的世界上。
▲法国从5月11日开始逐步复工。
以后的抗疫很可能就像连续剧一样,这里止住了,那里可能又会冒出来,我们将不得不在摸索中做出选择:把通过“地毯式”防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对每一次疫情都清零,变成通过总结经验搞精准防控,但要为此承受一点不确定性。我们的总目标应是把疫情在大多数时间里控制在零病例附近,而不是追求它的绝对零值。
中国各地需要不断磨砺快速发现新病例以及及时追踪感染链的能力,这应当成为我们大家安全感的最重要支柱,而不是让我们的安全感必须建立在所在城市真的是零病例,而且所有来城市的人没有一个是病毒携带者。中国要在疫情持续的世界上保持开放状态,这是我们必须建立起来的集体态度。
现在要防止两个因素推动这一波抗疫出现超过科学所鼓励的层层加码,一是民众心理的惊慌,二是各地官员对只要出事就可能被追责的忧虑。中国的抗疫需要经过一次战役就形成上一个台阶的成熟。北京这一次的表现在速度、力度和恰当性上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和认可,老胡强烈希望,这会成为中国应对抗疫常态化开展精准防控的一次真正探索。
来源:胡锡进观察
了解《环球时报》的三观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ID:hqs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