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房价又跌 业内人告诉你2015年市场会怎样
2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从数据来看,房价持平和上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房价降幅大于0.5%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三线城市。渐呈分化趋势的房地产市场,2015年会走向何方?且看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的三大预测。
趋势:市场持续降温还是趋于理性?
房地产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了,2013年是句号,2014年开始进入平稳期。
如果没有政策的刺激,2015年的市场不会比2014年更好。如果有政策刺激,只不过是在透支未来需求,提前结束白银时代。
为什么2015年市场不会比2014年更好?
我们认为,市场已经出现两个需求减少的迹象,第一个是存量人口的购房需求在减少。由于房价上涨的预期被打破了,现在投机性的需求已经基本没有了。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没有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微调可能会有。北京、上海房价一定会上涨。
投资性需求明显减少,有的出海了,有的理财了,有的买了大房子在还贷——套牢了。从世联地产的数据来看,投资客的比例从几年前的39.5%,已经下降到现在的10.7%。中国跨境投资总量已经从6900万美元上升到去年的160亿美元,而且还在呈上升趋势。
改善性需求也逐年在下降。世联地产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上的购房人群一般被认为是改善性需求,这个比例从三分之二下降到三分之一。
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人均居住面积大幅提升,二线城市基本上都在27平方米以上,多的可以达到37平方米,三、四线城市会比一、二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更大,所以我们看到全国性的改善性需求动力已经在下降。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较高水平。
第二个是城镇化的速度在明显放缓,大多数城市常住人口净增长量在减少,四个一线城市人口净增长都在下降,北京在2000~2010年间,年均常住人口净增长60.4万人,2011~2013年均人口净增长是51.2万人,下降了9.2万人;上海从年均62.8万人,下降到年均37.7万人,广州、深圳是从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的7.5万和9万人,7.5万对1000多万人口而言,就相当于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照此来看,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外来人口了。不光是一线城市,我们看到25个二线城市有18个在下降;19个三线城市有15个在下降;28个四线城市有26个在下降。需求下降,市场自然是降温的。
当然,2015年的市场也不会太差,刚需现在还呈现一个机械式的增长,毕竟结婚人口每年就有1500万对,至少一半在城镇里,按照50%购房每年就需要近400万套。离婚人口大致相当于结婚人口数量的30%多,离婚也需要住房,应该不少于100万套。常住人口中的非户籍人口大约有2.4亿人、6000万户,每年如果有3%的家庭购房,每年有近200万套购房需求,30多年才会全部解决这部分“被城镇化”人群的自有住房问题。城镇化率每年提升1%,每年进城约1360万人、340万户,每年购房3%,需要十多万套住房。而不买房的人群仍然要租房,租房也需要房。我们预计每年租房需求在数百万套,依靠现有二手市场的存量出租房远远不够。
未来至少十年,每年的购房需求不会低于800万套,这还不包括改善性需求。未来市场需求更多的、更主力的基本上是自住性需求。
政策:微刺激还是强调控?
今年的政策或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打水漂”。
为什么?因为房地产已经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而中央政府发出了稳定住房消费的号召,不刺激房地产是稳不住房地产市场的。但是“回归以市场为主导”的既定方针不能变,所以刺激政策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刺激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打水漂就是最好地微刺激。
打什么“水漂”呢?
从中央政府来看,时不时的定向式和非定向式货币政策,时刻激荡着房地产这个巨大的市场,而通过逐步扩大新型城镇化的试点政策可以为试点城镇导入人口;通过减少保障房建设指标、鼓励购买商品房用于保障房或拆迁房等,可以缓解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通过推出Reits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减轻资金压力;通过铁路和公路建设、撤并农村居民点和公共服务点、推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可以促使农民转移进城镇。
中央政府的政策更加宏观、更加跨界、更加长线,2015年对于房地产业都是利好,重在鼓励市场信心,稍解近渴,但不会对冲结构调整的目标。
从地方政府来看,能动用的手段有限,不外乎是公积金、契税和财政补贴(包括落户、入学、农民工职业培训),刺激力度取决于政府的解决库存和后续出让土地的决心,刺激效果取决于财政能够承受的补贴支出。最为核心的是能否为城市新区导入人口摆脱空城之忧。
挑战:哪些风险对房企构成挑战?
我们认为,2015年的房地产市场至少面临五大挑战:
首先,房地产已经成为反腐的重点领域,按规矩出牌,跟中央步调,不逾越雷池,肯老实做人,方为正道。
其次,融绿、融创事件说明房地产市场容量已经见顶,再不扩张就没有机会了,证明高周转与快扩张仍然是品牌房企的核心竞争力。千亿房企已经取得市场份额的15%,跟不上第一第二方阵的,基本都要被淘汰,未来没有房企第三梯队。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已不稀奇,大鱼吃大鱼、蛇呑象也将频繁出现。价格战已经打响,房地产也将像家电行业一样出清市场,中小房企如果没有特色和品牌,将不可避免地出局。能否活着走过白银时代是新常态下的第二挑战。
再次,资本为王,房地产回归金融本质,险资入市、银行垂青证明房地产业虽然利润从暴利走向薄利,但还不至于微利,相对于绝大多数行业来说,仍然是金融机构的不二选择。但过去的高增长时代十个项目十个赚钱,现在则是五个赚钱、三个持平、两个亏本,对房企来说,精细化运营已成为基本功夫,资本市场认可才有融资机会,负债率的边界扩张令投资人坐卧不安,投资是否安全是新常态下的第三个挑战。
第四,一线城市房价看涨,但地价涨得更快,二线城市分化,不同区域供求关系大不一样,平和心态、踩准节奏、平衡时间与盈亏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三、四线城市总体供大于求,大盘安全退出、小盘保本清仓,安全渡过去库存周期,在合适的时点能否选对城市成为新常态下的第四个挑战。
第五,转型与多元化是房企不得已的选择。小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大企业追求增长压力,活得都不轻松。转型与多元化是需要学习成本和时间的,人才流失与文化适应也将是转型与多元化的鬼门关,能否成功转型与多元化是房企第五个挑战。
此外,海外市场多已成熟,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客户主要依赖国内投资者,而移民政策和税收政策将成为海外投资的漩涡,这是海外投资的重大挑战。
大而全与小而美注定是后白银时代的胜者,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清晰的目标战略、稳健的财务模型、精细的管理体系、精准的产品定位、优秀的人才结构与企业文化,不符合此标准的房企一定走不出白银时代。
- 入琼70载 中交与海南共奋进(2022-03-28)
- 龙湖集团2021年核心净利增20.1%至224.4亿元(2022-03-25)
- 海口·中交国际自贸中心媒体品鉴会瞩目全城(2022-03-21)
- 今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建设筹集240万套(2022-02-28)
- 南海·幸福汇二期圆满交付,盛启美好生活!(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