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浪姐”总决赛,我不再想活成她们的样子!
2020 年 09 月 05 日 04:35 琼海之窗
被称为“热搜制造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前两天迎来了总决赛。然而,即使舞台做得再华丽,宣传做得再到位,它在观众们心中,也已经不再是开局时,那个光芒万丈的“浪姐”了。这就像一场万众瞩目的盛宴,开场气势恢宏,入席者闻声而来。“平均几分钟一个热搜”,“姐姐们个性迥异,坚持自我”,我们都期望这场盛宴会有多么与众不同。临近散场时,却高开低走,从豆瓣8.5的评分,一路掉到7.7分,逐渐沦为一场“以讨好观众为目的”的“普通节目”。还记得“浪姐”开播时对自己的定位吗?这是一档“为了打造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女团”,为了展现30+女性的独特魅力,找到女性在年龄、青春之外的另一种美丽——独立、个性、做自己。说实话,姐姐们刚到现场的时候,真的可以说是光芒万丈,自由任性。张雨绮直接说:“这不是油,这叫高光,你不懂,故意这样的。”伊能静说:“挡不了,这是个裤子。你们能不能配合我,不要让我配合你们。让我舒服地坐,自然点儿行吗?”阿朵说:“青春无敌,有时候甚至有点二,有点疯癫。”宁静说:“大家一起做一样的动作,你看不到我。动作越整齐越看不到我,有什么特点呢?”声乐超强的丁当,被因为“声音太好了,放在女团中不和谐”而打低分;个性十足的阿朵,被因为“太有个人特点,组建女团的话担心很难磨合”而打低分。不是为了打造与众不同的女团吗?如果按照普通女团的标准来要求,那跟20多岁青春靓丽的女团还有什么区别?她们没有质疑自己,而是认为,你评判者的标准有问题,我就不想那样。这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迎头的浪再大,我也要打破它。最有科技未来感,说自己就是个AI的朱婧汐,和最民族风,也最世界风的阿朵,很快就被淘汰了。开局使唤人端茶送水的“少奶奶”黄圣依,为了讨人喜欢,变得越来越小白花。以抱一把吉他,柔声弹唱开场的万茜,发现“只唱歌站着不动的总是票很低”,于是后来的选曲里,挑的全是以舞蹈为主的歌曲。当姐姐们发现,自己的生杀大权被台下的“小浪花们”掌控时,为了在节目里“继续活下去”,什么个性,什么做自己,早已被抛到脑后去了。乘风破浪的口号喊得再响亮,但游戏规则早就暴露出,这不过是一档30岁+的《青春有你》。每次看“浪姐”时,最心疼的环节,就是姐姐们演出完后的拉票环节。看着一个个说着“我都三十多岁了,我就是想要做自己,是不是可以不用迎合别人了”的姐姐们,为了让小浪花们多投自己几票,在台上扯开嗓子喊着“选我选我,我爱你们”时,总有一种恍惚的感觉。说好的30+女性的独特魅力呢?说好的与众不同呢?乘风破浪而来的姐姐们,最终发现,你即使再有个性,不讨喜就得死。哪里有什么“乘风破浪”,想在节目里继续走下去,还是得“随波逐流”才行。随着节目的推进,我越来越发现,姐姐们在节目里的挣扎和改变,不就是我们从初入职场,到适应职场的过程吗?这哪里是什么综艺,简直就是一部职场题材的象征主义电影啊。一个刚刚毕业,只身面对职场的青年,脑中所想的通常是什么?一定是追求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要远大于受领导喜欢,不被社会规则淘汰。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开始叫嚷着:爷就是来乘风破浪,找寻自我的。没过多久,朋友圈发图“加班到深夜”的,一定有他的身影。再过几年,问他对职业的看法,,往往都是:活着就好,别被开除。第一场个人秀结束后,评委杜华问她:所以你想要尝试跳舞吗?宁静说:我不喜欢,我特别抗拒跳舞,但又有点想尝试。已被绕晕的杜华又问她:那你愿意成团吗?宁静说:我不打算成团,因为,为什么是我呢?所有评委头顶黑线。宁静平静地坐在他们对面,满脸写着:轻松点,姐就是来玩玩的。再看看后来的静静子。几乎场场都当队长,“我就是想展示自己”的论调,也渐渐变成了“我需要再努力一点,不拖大家的后腿。”“我要为我的团队负责。”从坚决不想跳舞,到为了节目效果,冒着腰伤复发的危险,也要去挑战最高难度的舞蹈。你可以说是因为团队的责任心,为了姐妹的情谊,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就这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面对淘汰的压力,佛系的宁静,再也无法处之泰然了。个性十足的青年,遇到职场规则时,就是这样——被推着必须努力,被推着担起责任,最后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节目开始时,她的人设便是一个努力又自律的女人。训练时不仅自己要绑沙袋,还要给每个队友发一个沙袋,表示“基本功最重要”。可到了后来,再也没有人强调她的“努力”了。因为人人都被逼成了蓝盈莹。不论开始多么懒散的,只要有想赢的动力,都会变成加班加点的“奋斗狂魔”。蓝盈莹茫然四顾,发现要想突出,“努力”已经不够用了,得“拼命”才行。到底什么是内卷化?通俗的解释就是:“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用剥削、压榨自己的方法,来取得一点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同行为了生存,也要被迫自我剥削。放在“浪姐”里解释,就是:这是一个看排名的节目,如果所有人都做自己,轻松愉快地排练,跟所有人都拼了命去努力讨好观众,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然而,在轻松的氛围里,只要有几个人开始拼命,所有人都得跟着一起拼命,才能维持之前的平衡。放在职场里解释,就是一个加班竞争的过程。活儿就那么多,原本大家都能在正常下班时间做完。但是只要有几个人开始加班,为了不被淘汰,所有人都得被迫加班。有趣的是,“浪姐”里最内卷化的地方,并不是在场上,而是看不见的复活榜投票里。按理说在复活榜里努力刷榜投票的人,应该是粉丝才对。自己喜欢的姐姐被淘汰了,让亲朋好友帮忙打榜,这无可厚非。直到网上传出许飞为了复活,疯狂靠水军拉票打榜。原本没什么复活机会的许飞,排名唰唰地往前走,那些在榜上的姐姐们就开始慌了。为了维持原样,只能被迫地开始打榜拉票。一人打榜,所有人都得跟着一起打。现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总决赛结束了,我想,那些为了留下,而被迫努力,被迫讨喜的姐姐们,回到她们的现实生活中,一定还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回看这个节目时,她们或许会疑惑:我当时是为啥,这么拼?或许也会顺带着想起来,自己来节目之前真正的初衷和目的。这么一个为了展现30+女性独特魅力的综艺,最后终于除了“努力,奋斗”,什么也没展现出来;这么一档开播时让网友直呼“突然觉得年龄都不是事儿了”的节目,最后终于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去了。甚至有网友说:以前我都没那么怕老,但是看了“浪姐”以后,更恐惧年纪大了。难道好不容易活到了30多岁,还要继续为了看人脸色、讨人喜欢而活着吗?节目放到最后,我从姐姐们的目光里,再也看不到轻松自在。如果说“浪姐”是一部职场的隐喻,那么它无疑成为了我们最不想要的职场环境——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在负重前行,被迫努力,一切只为了赢。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这里有一群三观正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推荐好书。关注书单,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变成更好的人。转载请联系“书单”公众号。-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