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烧羊肉,是西北风味食材与南方烹饪手法的美妙结合。摄影/lcc54613 图/图虫·创意
-风物君语-
江浙沪吃羊地图
在北方人眼里,南方,尤其是江浙沪的羊肉几乎不值一提。
▲ 秋风一起,嘉兴的馆子里就开始售卖酥羊大面。图/视觉中国
相比于北方牧区对羊肉的唾手可得,在江浙沪,羊肉并非日常饮食,而是一味讲求时令仪式感的食材——白切羊肉,是江南宴席上最硬的冷盘;酥羊大面,那是杭嘉湖平原秋冬的标配;徐州人为了夏天吃羊,还特地设了个“伏羊节”。
而包邮区吃的羊肉品种也与北方不同,吃羊多以山羊为主,比之北方嫩而不膻的绵羊,山羊肉质更加紧实,同时膻味也要大得多。因此,江南人吃羊胜在细致的做法,将这种粗犷的食材融入江南饮食的风味当中,最为典型的即是红烧羊肉。
▲红烧,才是南方人吃羊的经典方式。摄影/王钰
谁说南方人不会吃羊肉?每当秋风乍起,包邮区处处羊肉飘香,从苏北到浙南,翻出了各式吃羊的花样。
白切,是检验羊肉品质的法宝,也是对一块好羊肉最大的尊重。江浙沪三地都吃白切羊肉,各地在羊肉熟烂程度、蘸料上略有区别。
在上海要吃好味的羊,得去周边镇街寻。诸如周浦的长脚羊肉、普陀的真如羊肉、松江的烂糊羊肉,都是响当当的招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分伯仲。白切羊肉要用老汤,柴灶木桶慢火炖煮几个小时,皮肉酥烂软绵,香味浓郁不腥,肉形不散但入口即化,用上海话说就是:老嗲了!
▲上海人喝早酒,标配就是软塌塌的白切羊肉。摄影/来自上海吃圈的多神
如今在上海郊区还有吃羊肉喝早酒的生活习惯,凌晨四点光景,老爷叔们睡不着觉,赶早奔羊肉店而去。手里提溜着一瓶子烧酒,喊老板切盘白切羊肉,搭点羊肝、羊肚,一口肉,一口酒。上海老爷叔就着烧酒吃羊肉,不用呼朋引伴,仅需三两知交,或干脆独酌。看着天光逐渐透亮,往事仿佛也像羊肉里晶莹剔透的油脂一样,凝聚,又融解消散。
杭州人把白切羊肉叫做“冷板羊肉”,也叫墩头羊肉。羊肉切大块下锅后,压上重物长时间炖煮,这一招也是为了让羊肉酥烂不散形,肉质更加紧实弹韧。店家把羊肉放在墩头上,熟悉的老客来了,老板会问一句:今朝要腱子还是腰峰?顾客选毕,老板啪啪啪斩好,搭上椒盐蘸料即成。
与杭州的冷板羊肉对应的,是浙江绍兴、江苏无锡的“压板羊肉”,做法上更加讲究。将煮熟的羊肉捞出去骨,浇上浓汤,上下以熟羊皮裹之,而后覆上木板重压,入冰箱冷藏。食用时切片上桌,皮肉之间略带胶质,夹起一块颤颤巍巍,入口Q弹有劲,有羊香又不膻。
▲ 上图:白切羊肉,摄影/周铭;下图:压板羊肉,在苏州人那叫“羊糕”,最适合下酒。图/汇图网
其他诸如温、台、金、衢等地区,也都有自成一派的白切羊肉吃法。在包邮区,这种切成均匀厚片,并精致地码在盘里的白切羊肉,是冬令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冷菜。它就像贵妇身边的大丫鬟,看似不起眼,缺了却会让人觉得宴席掉了档次。
北方人到苏州、无锡、上海、杭州等地走一遭,往往会抱怨菜式过甜。
尤其在吃羊这件事上,混入了江浙菜“浓油赤酱”+“嗜甜如命”的特点,在北方人眼里堪称黑暗料理。然而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红烧能在最大程度上压制羊肉的腥膻味,而用糖则是提升羊肉鲜味的不二法门。
南太湖平原出产的湖羊,相传是北方移民南下时带来的绵羊,经过南方水草的滋养,肉质更细嫩肥美;而每到秋冬吃羊时节,恰逢杭嘉湖平原上的甘蔗也到了收割之季。羊肉的鲜,遇上甘蔗的甜,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因而在浙江嘉兴、湖州,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红烧羊肉——
大块羊肉用稻草捆扎,每一块都是肥瘦相间,当然最好还要带着皮——南方人是最喜吃羊皮的,白切的羊皮丰盈如玉,口感弹牙;红烧的羊皮则软糯顺滑,绵密细腻,别有一种浓郁风味。
▲ 用稻草捆扎起来的,才是江南红烧羊肉。图/图虫·创意 摄影/lcc54613
更极致的做法,在羊肉入锅前,江南人还会在锅底垫上几节甘蔗——就地取材的新鲜甘蔗,自带几分清甜口感,完美中和了羊肉的膻和酱油的咸。待到羊肉软烂、羊皮糯滑,一大口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羊肉在嘴里咀嚼、吞咽,回味油润香甜,层次丰富。
嘉兴人和湖州人,更会把红烧羊肉拿来搭配面条,唤作“酥羊大面”。每到立冬,家家面店门口张贴启事——“自立冬日起,本店供应酥羊大面,欢迎品尝。”总有顾客愿意为了那一碗面起早摸黑,天刚放亮就跑去排队候着,生怕去迟了羊肉告罄。
▲ 湖州的酥羊大面。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