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耽改剧《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深受中日观众喜爱。
该剧每播出一集,在豆瓣上的评分就会上涨,目前更保持在“9.3”的高位,口碑甚好。在同类型的耽美剧中可谓“一骑绝尘”了。
这部由耽美漫画改编而成的日剧,剧情顾名思义,讲述了男主、底层打工人安达到了30岁还是处男因此获得“能听见他人内心声音”的魔法技能,从而引发了他与前辈黑泽的纯爱故事。
甜度十足、温情满满、攻受分明、选角考究而且剧情精良,难怪一播出就紧紧抓住大家的心,让观者全程姨母笑。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耽美剧在日本和中国都屡见不鲜,而且每部都独具人气和口碑。而如今的“耽美”指的是男男之间的爱,特别是两个美少男之间的电光火石。
为什么日本特别擅长拍男男谈恋爱?我们先从近年来成功的日本耽美剧说起。
01
沙雕色欲,细腻有爱
耽美在日本影视圈中的占比一直都呈上升的趋势,而2018年可以说是“日本耽改剧”的鼎盛之年。
在这一年《大叔之爱》横空出世,成为了现象级日剧,甚至还入围了当年日本的流行语。
《大叔之爱》讲述了春田田与众多追求者的办公室恋情故事。
“因为可爱而成为万恶之源”的春田田是业绩常年倒数第一的打工人,但为人正直善良,因此陆续俘虏了不同年龄段的男士的心,他们分别是:
拥有粉色少女心的霸道部长:
业绩第一、没有巨乳但有巨根的纯情奶狗后辈:
与奶狗有过说不清的关系的腹黑总攻眼镜男:
该剧游走于情色与纯爱之间,爆笑过后留给我们的除了满脸黑人问号脸,还有更深沉的思考空间:爱无关性别,为了守护爱,我们都需付出很多。
《大叔之爱》偏于沙雕和喜剧,那么同年播出的《情色小说家》则片如其名,更为情欲和色气。
因为一场交通意外,大学生久住春彦不小心导致官能小说家木岛理生骨折。理生因此无法写小说,为了补偿,春彦决定将理生口述的官能小说写下来。就在这种暧昧不已、色气满满的氛围里,两人开始了你侬我侬、令人血脉贲张的情欲故事。
虎狼之词和大尺度的开车画面不少,是相当大胆的耽美剧,难怪这部剧别名为《老司机的爱情故事》。
《靛蓝色的心情》为该剧的前传,撇开剧情,该剧依然延续了“情色小说家”系列的画面特点:光影处理得很好,非常具有文艺电影的感觉。
今年推出的耽美剧《Life线上的我们》讲述的是两位男高中生在成长中发生的同性感情故事。
这是非常典型的日系耽美剧,所刻画的感情是细腻含蓄,与上两部耽美剧不同,更为侧重的是两位同性恋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这份不被世俗接受的“禁忌之恋”的看法与接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成长。
或是沙雕、或是色欲、或是细腻,如今日本的耽美剧是百花齐放的,不同性格、类型的攻守CP任君选择。
日本特别擅长拍男男谈恋爱一方面在于其盛产耽美剧,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
另一方面也在于作为现代耽美流行文化的发源地,日本拥有非常适合耽美文化发展的土壤与氛围。
02
耽于美中,男色文化
耽美在日本最早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若众道”,原为武士间的男色文化,这种男色文化最早则是受到大唐“男风”的影响,而在日本战国时期,若众道从风俗上升为武士教养。
19世纪末,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分支——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传入日本,这两大文风表面是西方享乐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融合,实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性,深受日本作家的喜爱。
日俄战争后,日本的社会控制与经济发展却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思想受到了政府的压制、无法如实描述眼前和畅想未来。因此他们彻底否定现实,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和传统,融合西方的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转为更加官能的享乐,“耽美”应运而生。
唯美主义在日本汉字为“耽美主義”(たんび),因而从字面可以拆分为“耽”与“美”,即“耽于美中”、沉溺在纯粹的美。这种美是艺术的美,是与现实割裂开的。
耽美主义的作家强调艺术就是艺术,彻底否定现实。而死亡是生命唯一的意义,人的开始与终点都是“向死而生”。
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和三岛由纪夫是耽美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导日本耽美文化的思潮——抛弃道德和功利心,将“纯粹的美”看作至高无上的存在。
其中,向往古希腊文化、擅长描写男色的三岛由纪夫在《禁色》、《天人五衰》等代表作中,都描述了在古希腊备受推崇的同性之爱:年长者与美少年之间的情爱关系,前者会从后者身上获得灵魂的升华。
他更将“若众道”融合其中,展示了日本男色文化的武士道精神、美与暴烈。
“耽美”文化特指的是回归美的艺术思潮,从身体到灵魂、超越肉体,最终达到美本身,从中体现了独特的生死观和哲学道理,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性。
因此,此时的“耽美”并不简单等于同性恋文化。
然而,,“耽美”在现代文明的快速进程中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消费男色”的现象。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学运也影响了日本女性尝试摆脱家庭主妇的命运、寻求自身的独立。
在漫画行业里,女性一直都不受重视和接纳。于是一众生于昭和二十四年左右的女性漫画家开始自力更生,决定将“耽美”带动大众视野里,她们被称为“昭和二十四年组”,代表人物有竹宫惠子、池田理代子等女性漫画家。
70年代,竹宫惠子创作了《风与木之诗》,里面描述了男男之间的少年爱情(Boy’s Love 简称BL),被视为是“最早的耽美漫画”。
此时的耽美便成为了“BL”,受到不少女性的喜爱;随即《JUNE》创刊,BL如野火般,燃烧不尽。
80年代,日本正值辉煌时期,职业女性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她们对BL的需求更加大,从而激发更多女性创作者的创作。
90年代开始,“耽美”在流行文化中完全被“腐文化”所取代,并且借由文学、影视、动漫等方式、依托互联网,在全球迅速蔓延,俘虏了不少“腐女”。
此时更是诞生不少对中国耽美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绝爱》、《富士见二丁目交响乐团》、《东京巴比伦》、《世界第一初恋》、《纯情罗曼史》等等。
原来特指“纯粹美的享受”的耽美文化早已不复存在,其文化背景被现代性所征服。耽美从遗世独立变为迎合大众,从高于现实的高尚艺术追求到消费男色的资本敛财手段。
由此,耽美文化脱离原意、拥有新的意义。作为日本的流行文化之一,其对中国的耽美文化的发展也起到启蒙的作用。
03
懂得卖腐,消费男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普及,中国的现代女性群体主体意识获得觉醒,此时日本的耽美畅销作品和“腐文化”随之传入,深受中国部分女性喜爱。
( 《绝爱》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日本耽美作品之一)
受此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开始创作类似的耽美作品和同人作品,网络文学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谓“同人”,就是基于原作、对原作进行的二次创作。
“腐文化”的受众群体绝大部分都是女性,也代表了女性主体地位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物化女性是资本讨好更具有消费力男性的手段。而从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女性的地位与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市场也产生了不少符合女性受众审美的耽美作品,吸引消费。
女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从男男入手,将原本女性角色改为男性,超越性别的纯爱关系,这些作品基于现实又脱离现实的羁绊。
90年代末,网络论坛为中国耽美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便利的交流空间:“桑桑学院”、“迷迷漫画世界”开始设立耽美专区,而“露西弗俱乐部”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耽美网站、《耽美季节》成为第一本耽美月刊。
新世纪后,中国耽美文化融合了其他文化理念,出现日趋多元化的类型。如日本一般,中国耽美创作者开始以同人文、小说和漫画为主要形式,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耽美文化。
贴吧、Lofter、AO3成为中国耽美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而包括偶像、明星、演员、作家在内的男性公众人物都会成为耽美爱好者创造的素材。
比如,以韩寒、郭敬明为原型创作的《上海绝恋》,“寒明CP”可谓是当时民间真人耽美同人的代表之一、古早国民CP之一。而如今看来,这算是时代的眼泪了。
而近年来,随着日本耽美剧的大热,中国影视圈也开始要分“耽美”一杯羹了,实行各种“卖腐”操作,而且作品往往都是名利双收。比如《上瘾》、《镇魂》、《陈情令》等作品。
因此“得腐女者得天下”的做法屡试不爽。
不过也有创作者对这种“直男卖腐”的营销方式非常不满,比如《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就曾多次公开对“卖腐”嗤之以鼻,并且反对将《盗墓笔记》视为卖腐。
跟风的人多了,质量自然有所下降。资本认为“耽美”是风口,于是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一大堆良莠不齐的耽美作品,这些作品看似书写男男之情,实际为言情小说,只是性别由男女转为男男,言之无物。
而今年二月底的“AO3事件”更是让人无语、无助与无奈。一个因出演了耽美作品出圈的演员,他的粉丝因不满同人文《下坠》对其的设定,便联合其他粉丝一起,举报了Lofter、AO3等同人网站,随之这两个同人网站关停。
在某种程度上,“AO3事件”揭示了如今中国耽美文化发展的困境和阻碍:
从最初代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耽美被视为“超越一切”的精神食量,到如今成为屡见不鲜的营销操作、甚至是精神意淫,耽美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可谓走在冰与火的交融中。
对于像“耽美”这样的流行文化,其实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包容和鼓励多元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