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开始探索世界,对于未知的向往与探索,是支撑人们前行的源动力。自1907年奔驰四驱车诞生以来,星徽开始了天生无畏的越野征程。2014年至今,为了让更多心怀越野信仰的人们,与梅赛德斯-奔驰SUV家族一起驰骋天地,在广阔疆域间探索心中至美。梅赛德斯-奔驰SUV征服之旅应运而生,以四驱车轮,书写“天地即征途”的路上传奇。
2020年,梅赛德斯-奔驰SUV家族,携手中国国家地理,从“心”出发,重新诠释“天地即征途”:我们巡航敦煌戈壁,守护丝路宝藏,担当文明的延绵;我们挺进水上雅丹,守护荒漠清泉,留住大漠的幻境;我们驾临茶卡天镜,守护国家盐仓,探索地球的炎凉。以赤诚初心、纵擎山海,以内心的平衡自洽、守护心中天地。
我们以“地理篇、征途篇、风范篇、生态篇”,再现征途天地的“地道风物”,与诸位共享。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辉煌十朝代,绵延1500载
这一切,源于历代先贤的开拓进取、执念前行
因为他们的接力守护
他们的持续奔走,他们的义无反顾
敦煌这个20世纪最有价值文化发现的地方
得以在历次家国动荡中得以保护下来
地 道 风 物
华夏风范
众神相遇,筚路蓝缕
◆ ◆ ◆◆
莫高窟
是一千年的佛教史,一千年的绘画史
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
摄影/孙志军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塞纳河畔艺术家,立誓以身侍敦煌
自从塞纳河畔与《敦煌石窟图录》
命运般的相遇之后
敦煌就走进了常书鸿先生的生命
常先生的选择
让他从巴黎上流社会里时髦艺术家的生活
变成了西北荒漠里的石窟管理员
作为创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当常书鸿1943年初到敦煌的时候,没有办公用房、没有宿舍、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经费拮据、职工缺少、办公设备匮乏,他们把莫高窟九层楼前的破庙当作办公室,将马厩改造成宿舍,睡土炕、用土凳子、土桌子、土沙发,大家用着油灯,面粉自己磨,伙食自己管,购买生活用品或是看病求医,还要步行横穿五十里沙漠戈壁去敦煌县城。
常书鸿与女儿、儿子在莫高窟林荫道合影
20世纪40年代,国家正处于战争时期,民不聊生,更别说偏远的敦煌。敦煌当地的老百姓不知石窟价值,,砍伐石窟前的防风林用来烧火做饭,在窟前养牛放羊。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使窟内壁画逐渐褪色,木制柱子遭虫蛀侵蚀,建筑房檐也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图为1942年的莫高窟,常书鸿爬着“蜈蚣梯”进窟考察
当时,莫高窟一层洞窟基本是被流沙掩埋的,他们几乎用双手清除了数百年堆积在300多个洞窟内的积沙,修建了长1000余米的围墙。
图为常书鸿临摹莫高窟第369窟经变
当时,在洞窟内临摹壁画非常困难,洞窟坐西朝东,上午窟内光线还有一点,下午基本就没了光线,只能一只手提煤油灯,一只手临摹壁画;而且,临摹壁画所用颜料几乎很难买到,只能自己寻找有颜色的矿物质研磨制作:红泥用水漂净加胶做红色颜料,黄泥做黄色颜料,其他颜色找代用品……
图为美术组在莫高窟第196窟南壁展开临摹工作
1954年10月25日,千佛洞终于通电。常书鸿及美术组的员工都极其开心,他们早早吃完晚饭,在洞窟中等待电灯亮起。晚上6点,轰隆隆的发电机声音划破寂静的沙漠,所有的电灯在同一时间打开,整个莫高窟在漆黑的夜晚闪闪发光。
图为1954年常书鸿所长从北京接来第一辆汽车
后面挂着一台发电机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为“探寻民族艺术的宝库”,从法国巴黎而来;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坚信“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从北京大学而来;
敦煌研究院现任院长赵声良“敦煌学也应该中国人来做”
一封自荐信从北师大来到敦煌;
……
历代守护者,此生无悔入沙海
只因一声“守护心中天地,敦煌在召唤”
梅赛德斯-奔驰SUV家族
“守护心中天地”
为守护心中天地,接力可持续发展之道
2020“天地即征途”梅赛德斯-奔驰SUV征服之旅
即是从敦煌丝路揭开序幕
与此同时
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携手
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联合开启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教育扶贫项目
为这片艺窟胜地,贡献守护之力
史实&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为了隔绝都市的喧嚣,我们去倾听自然的天籁;为了突破水泥森林的阻挡,我们去砥砺真正的江湖;为了永续自然天地的生机,我们怀揣爱与责任回馈万物。与我们一起,踏上天地征途,守护心中的天地,中华山海的地道风物之美,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