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君语-
玩在厦门
吃在漳州
在福建吃货界有个神奇现象:外地人去厦门吃,本地人都去漳州吃——从厦门北站高铁向西19分钟,或者坐船半小时,就能抵达这座融汇山海风、蕴藏古早味的千年古城:
漳州
漳州,位于多种饮食风味荟萃之处——
东与厦门、泉州接壤,三者同属闽南文化区域;西部和广东梅州、福建龙岩毗邻,饮食受到客家菜的影响;西南靠近广东的潮州、汕头,又身具了潮汕风味;东南则与台湾隔海相望,充满了“小清新”和“文艺范”。
▲五香卷+卤面,漳州饮食的“巅峰味道”。摄影/郑亚裕
“千辛万苦为腹肚”,对漳州人来说,吃是这个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也是人生最大的一场持久战。“玩在苏杭二州,吃在福建漳州。”这里有比鼓浪屿人少的阳光海滩,有比曾厝垵更休闲的文艺之地,更有比台湾夜市更诱人的小吃。
漳州人一谈吃,哪还有厦门人什么事?
去漳州,首先要尝一碗面。
漳州人的面里,蕴藏着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公元686年,武则天下令在泉州和潮州之间敕建漳州郡;此后,来自河南的“开漳圣王”陈元光,提倡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漳州“火田畲种无耕犊”的生产方式。
中原文化的闯入,为漳州带来了吃面的饮食风潮;而经过闽南风味的改造,漳州面食又呈现出与北方面食截然不同的口感和滋味。即便在今天,各式各样的面食,同样在漳州人的一日三餐中随处可见。
漳州人回乡,下车第一顿往往就是卤面。
▲漳州卤面,漳州人的乡愁食物。摄影/风喵Kilo 图/图虫·创意
可压轴的还在后头,等一碗热气腾腾的卤面端上桌,食客老饕还能往里任意加炸肉、卤蛋、卤大肠、鱼丸……再搭上一份五香卷,筋道弹牙的面与外酥里嫩的卷堪称天作之合。漳州人吃卤面的讲究,就算和吃汤面放七、八样“浇头”的苏州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不到漳州,你很难相信一座闽南城市,会将卤面视为“灵魂食物”与“舌尖乡愁”。
▲ 漳州的手抓面,又叫“豆干面份”。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比起卤面,漳州手抓面更有“北方式的粗犷”——用面粉裹着油炸豆干,浇上沙茶酱、花生酱、甜辣酱,再配些炸食、卤味,抓在手中大咀大嚼。这种独特的面食在本地又叫“豆干面份”,豪放大气,基本只有漳州能尝到。
更具闽南沿海风情的,则是蚵仔面和沙茶面。蚵仔面是海味,用番薯粉裹着蚵仔(海蛎)和面同煮,随意撒些蔬菜丁,滋味极其鲜美,是晚睡人最好的宵夜;沙茶面里本身带有鱼虾的鲜香,漳州人用花生酱来调和,比起闽南其他地方的沙茶面更醇厚甜美。
▲ 漳州沙茶面,会有浓郁的花生酱。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体现漳州美食“融合”这个特点的,除了面,还有粥和饭——漳州人称粥为mue,其实是沿用“糜”这个古称,“糜”古字从米靡声,意为“煮米使糜烂也”。
闽南人极爱喝粥,对于老一辈漳州人来说,地瓜粥是最常见的存在。近两年很火的“六鳌蜜薯”,就是漳州六鳌镇所产的红薯(地瓜),这里的红薯种在沿海的沙地里,不仅通气透水,,还能让红薯充分吸收海水中的盐分和矿物质,用来熬粥更加香甜、粉糯、细滑。
▲ 一碗番薯粥,几碟海味小菜,即是一顿丰盛早餐。摄影/lcc54613 图/图虫·创意
更著名的,则是漳州的猫仔粥——它并非用“猫崽子”煮成的粥,而是一种既是粥又是菜的混合美食。小锅里放上清肉汤,再加入预先蒸熟的白米饭,配上鱼片、肉片、肝脏、虾仁、牡蛎、香菇丝等生料,煽起猛火,等清汤滚过,少许胡椒粉、蒜油收尾。一出锅香飘满屋,不止是人,估计连猫也忍不住想尝。
▲ 猫仔粥。摄影/吴瑜琨
粥升级,就是咸饭;咸饭升级,就是烧肉粽。不管是面、粥,还是咸饭、烧肉粽,这些风味美食的背后,折射了漳州美食的共通点——融合,中原与闽南、山珍与海味、主食与硬菜的搭配,才是漳州风味的迷人之处。
漳州人说起小吃,连大名鼎鼎的台湾夜市也要靠边站——毕竟几十年前,台湾小吃就是从漳州这些福建沿海城市传过去的。
台剧里频频亮相的蚵仔煎,在漳州只能算平平无奇,不过漳州人煎蚵仔煎用的是米浆,吃起来更加薄脆香酥,在整个闽南地区都算独一份。比蚵仔煎更有本地特色的,无疑是能满足“大口吃肉”的五香卷。
▲ 漳州的五香卷,看似单薄,里面满满当当塞的全是肉。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在前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的老家,漳州龙海石码镇,五香卷摊几乎随处可见。这里的五香卷形似江浙一带的“炸响铃”,然而内里却实在太多——用特质的豆皮,包裹上满满当当、剁细剁碎的精肉,加以少量荸荠、葱花调味,过油炸至金黄酥脆,趁热蘸料食用。
一口咬下豆皮焦香薄脆,继而扎扎实实的肉香肉味扑面而来,中间不断有爽口的荸荠挑逗味蕾,而漳浦县的五香卷还会额外加入白萝卜丝,多了几分清爽和层次感,再配一碗漳州卤面,大口吃肉吃面,好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