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能让这届年轻人心甘情愿奉为真理,那一定是这四个字——面对宣称“不加班等于不奋斗”的领导,它是你对抗996的武器;
遇见火车上拿着硬座票强行换卧铺的大妈,它是你据理力争的基石。
天真的年轻人始终相信,尽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对于“给够钱、办好事”的追求,至少能让这个社会尽量有序地运转下去。
直到,他们遇到人生中第一个坑你没商量的毛坯房装修队——BOOM!
对于那些从未真正踏入过这残酷世界的年轻人来说,尽管早已知道毛坯房装修是一段满是大坑的道路,却也从未想过它竟会如此凶险;
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憧憬还没来得及完全消散,一个黑暗无比的丛林世界已经在眼前徐徐展开。砍价、跟设计师扯皮只是这次试炼的前菜;
直到装修队工人正式入场,这尔虞我诈的战争才算正式拉开帷幕——
在熟练地掌握了糊弄学十级技能的装修队面前,只知道挥舞合同和时间表的年轻甲方们显得无比软弱;契约精神和“将心比心”统统化为无力的嘶吼,只有极致的耐心和钢铁的意志,才是这个丛林中生存下来的唯一途径。双方的第一场战役,通常爆发在某个寂静的工作日清晨。你特地跟公司请了两小时的假,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来与拆旧工进行最基础的沟通确认。两个小时后,,工地依然只有你自己。于是你忐忑地拨出催促电话,另一头的师傅热情地回应着“马上就到”。
然而随着窗口射进的朝阳逐渐变成夕阳,你开始怀疑装修师傅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速度是不是有所不同;
每次的回答都是“正在路上”,每个“马上”都被无限延长。
直到在四面透风的毛坯房里瑟瑟发抖地独自坐到晚上8点,你才终于说服自己接受现实——师傅今天不会来了,明天又要再请一天假了。在这片契约精神照射不到的黑暗森林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荡然无存的。无论你的态度是多么的诚恳,只有被装修队所认可的计划才是唯一有用的计划。如果一个师傅想在早上6点钟开始工作,那么没人能够拦住他;即使反复强调8点半以后才能使用电钻——而且他也答应了——你却依然会在6点钟准时接到物业的电话,通知你装修工人又在违规时间开工了。“约定”“商量”“按规办事”这些词似乎是无意义的。你永远都不懂,为什么明明已经拍着胸脯保证的事情,还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理直气壮地出岔子。监工时花5分钟去楼下上了个卫生间,厨房的基底就被建筑垃圾甚至生活垃圾填进去一半;入住后总觉得卫生间有异味,最后揭开天花板伸头一看,发现排气扇没有接管道,抽走的气又全都回到了屋子里。就算你在墙上画出了要掏的门洞,验收时大概率就剩下门那块没砸,其他的都砸了;为了衣柜的样式跟木匠、工长、设计师在群里研究了好几天,到最后做出来的,还是跟定稿的设计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有装修师傅会对着一个塞不进去红酒瓶的酒柜,自信地说出一句“没问题”。这根本就不是考虑不周的问题——就算前期准备多么万无一失,最终的效果都像是临阵抱佛脚。
当然,考虑到国内大多数装修队都处在一种“内部人员随机流动、技能培训全靠实战”的状态之下,人们早已学会了不要对施工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编辑部办公室大门的开关最近就被师傅安反了。
毕竟如今正在研究你家电表箱的水电工,可能上个月还在给另一户人家安窗帘。
再加上体力劳动和低收入的双重挤压,大概只有隔壁饱受电钻困扰的邻居才会赞美装修师傅的过于勤奋(误)。
然而“能偷懒就偷懒”,只是契约精神在装修行业失效的最浅层表现;
更令人束手无策的,是他们普遍对于“性价比”三个字的不屑一顾。折腾半天就为了坑你几十块钱,仿佛根本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多年摸爬滚打中获得的社会经验。有位网友曾经分享自己的经历:花了1200元人工费+几百块材料成本请人给新家铺设网线,结果线被师傅偷偷换成了最差的,就为了省下100元左右的材料差价。然而这直接导致了网速卡到不能用,工人们又要把所有工作重来一遍——而且也没有额外的工钱。
你可能觉得这让人无奈又离谱,但在众多有关装修的吐槽中,类似“冒最大的风险,省最少的事”的情节比比皆是。比如把未凝固的水泥直接扫进厕所地漏里,结果堵死了整个楼的下水管道;还有人为了节省成本,要求瓦工把瓷砖边角料贴在厨房下部会被橱柜遮住的墙面上——结果某天看到师傅正在把完整的好砖一块块敲碎,然后贴到墙上。为什么他们宁可冒着返工甚至赔钱的风险,也要为那一点点好处给你制造大到可怕的麻烦?
然而经验丰富的装修队显然比你更懂得丛林世界的法则——在那么多斗智斗勇的回合中,只要取得一次成功,之前的失败就统统不值一提。众所周知,尽管很多工人的技术并不专业,但装修这个行业本身却是自带行业壁垒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无论是水电开槽、地面找平还是瓷砖倒角,什么能做、做的好不好,都是难以凭借常识就能做出判断的领域。而从现实案例来看,很多装修问题都是在几年之后才暴露的,无形中也提高了维权的难度。
近几年来,尽管第三方监理等业务蒸蒸日上,但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只是杯水车薪。即使抛开个别监理人员跟装修队沆瀣一气的情况,能被监督的也只是线路铺设、防水等标准化的基础工艺(比如敲砖这事就没法监督)。
如此一来,你也能明白装修队的“七伤拳”行为是因何而起——当一个行业多为维权困难的“一锤子买卖”,很少会有人认真考虑售后问题。
当你把偷工减料的证据丢在工长面前,自以为是在用现代社会的规则对抗腐朽的古老法则;人家却不过把这当成了某种大数据的收集反馈:“年轻人还挺机灵啊,这回合结束,有机会继续。”一方面是投鼠忌器的你,一方面是“挟房子以令你”的装修队;
当然,在彻底缴械投降之前,很多年轻人还想进行最后一次尝试。毕竟无止境的博弈让人心累——就像他们宁愿去超市买贵一点的肉,也不想在菜市场面对摊主“试探着多切点”的表情。“不跟师傅砍价钱让他们多赚点,应该就能用心工作吧?”几乎每个怀揣着这样天真幻想的傻白甜,都遭遇了现实的打击。
正如上文反复提到的,一旦踏入装修的门槛,契约社会的所有规则就都形同虚设;这不仅体现为“说好的事情不给办”,更意味着“花钱买省心”理论的彻底失效。一位网友找了刚刚给同事装完房子的装修队,隔三岔五送烟送酒维护关系,工人们的手艺也让他相当满意。于是当师傅们在春节前提出把工钱全部结了回去好过年,他二话不说交了剩下的尾款。结果——过完年后装修队就再也没有回来,他只能重新找人把剩下的工作做完。
不管你承不承认,装修行业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个信任黑洞。
顾客不相信工人、工人不相信公司,每个人从踏入这个领域,似乎就只能打开自己的防御雷达。
无论对方是流动装修队、知名装修公司还是在其他行业里“横扫千军”的互联网平台,这种现状似乎都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根据一些装修相关自媒体人的说法,因为客流不稳定,装修公司很少会跟工人建立起直接的雇佣关系,合作的方式多为项目外包。
所以你很有可能遇上这样的情况:因为不信任流动装修队而选择了某装修公司/互联网平台,结果开工才发现还是同一个包工头。
在“临时工”模式下,平台和公司对于工人的权益保障和实际约束,都是很微弱的。而装修本身又是个需要互相配合的大工程,也就给工种之间互相推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不止是业主提心吊胆,就连装修工人也同样深陷其中——有网友就曾经回忆,自己在入住后遇到油漆工上门,说包工头没给钱,能不能再给他单独发一份工资。毕竟很少有装修队能做到百分百完美,而在国内多为公寓楼的情况下,一旦出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左邻右舍。一来,施工方不仅要赔你,还可能要赔邻居,这无形提高了他们的补救成本,也就变相降低了补救意愿。
二来,就算补救及时,问题本身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很不好的体验,也很难说对于建立口碑有多少正面作用。时间久了,曾经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也只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
很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抓住手中还没付的尾款。
国内住宅还是以毛坯房为主,而很多人就算买了精装房或者二手房,也往往选择全部拆掉,重新装修;我们中的大多数,一生中都难免要或多或少和装修队打交道。
在气愤与崩溃中,有一部分人选择重投“熟人社会”的怀抱。
在他们看来,尽管也避免不了被明里暗里捞上不少油水,但考虑到面子上的关系,总不至于把你骗到裤衩都不剩。但是,谁知道呢?
现实中同样有大把的惨痛案例来自亲戚之类的熟人,生一肚子气不说,还不好意思撕破脸。
相比之下,另一位网友的建议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不如联合身边的朋友一人学一门手艺,组成装修互助小组。
你负责电工,我负责瓦工,他负责木工。
毕竟,谁还没在装修师傅第100次犯了低级错误的时候,恨不得上手自己干呢。
最后,你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过装修的经历吗?遇到过什么烦恼的事情?欢迎在评论区参与讨论。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