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独家|家长要求救娃者删视频引争议,当事双方最新回应

移动版    时间:2020-11-19 10:02

11月14日上午,安徽马鞍山的一家工厂外,一男孩被独留车内,头探出车窗,脖子卡在窗玻璃上,情势危急。工厂的几名员工发现后,试图进行安抚和施救,男孩最终在家长的及时到场下获救凌先生作为解救者之一,将现场情况拍成短视频上传网络,被男孩母亲徐女士以侵犯隐私为由要求删除。)



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
引起了网友的激烈争论
一方认为不能让好心人寒心
另一方则认为隐私保护不可或缺
目前双方仍未达成最终和解
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
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独家采访

施救者凌先生:
上传视频是为尽快联系男孩家长

许多网友认为,事件争执的焦点在于凌先生是否应拍摄视频并上传网络。凌先生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这不需要解释”,一则自己不会视频处理技术,二则将车牌和男孩等信息故意拍摄与上传,是为了借助微信朋友圈、抖音等互联网传播渠道,通过相互认识的人,在车内手机号码无效的情况下“及早找到孩子的母亲,联系她让她过来”。


“传播范围没有大家想像中的那么大”,凌先生说,到下午时,视频共获赞一千余次。凌先生称,大约上午10点拍摄和上传完视频后,自己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下午三点左右,凌先生打开抖音对表示关切的留言者们进行了简单的回复。晚七点时,被救男孩母亲徐女士也看到了这则视频,开始通过私信和电话与凌先生进行沟通。


凌先生称,徐女士确实在语言上表示了感谢,但接下来通话中她“咋咋呼呼”、“很恶劣的”口气让他感到了排斥,一气之下拉黑了对方。据凌先生讲述,晚九点左右,接到徐女士报警的警察对双方进行了调解,但未能取得进展。警察离开后,凌先生尝试通过徐女士的朋友进行协商,徐女士拒绝后离开。

“事件有点往网络暴力的方向发展了,到这种程度,大家都不愿看到”,凌先生说,他可以把视频删掉,同时认为徐女士“欠我一句道歉”。凌先生希望此事“到此结束,不要因为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让好事发生了变化。”

被救男孩母亲徐女士:
视频已对自己造成伤害,否认口气恶劣

僵持之下,被救男孩的母亲徐女士认为凌先生应该“向我道歉”。徐女士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视频在网络上的传播给自己带来了伤害:“网友评论让我很心痛。我哥哥不认我了,我的母亲责怪我,我的公公婆婆埋怨我,现在就像那种众叛亲离的感觉。”徐女士认为,一般人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对待。


至于危险的酿成,徐女士回忆道,14日上午,自己开车带着孩子来到工厂找“离家出走26天”的孩子父亲,因担心工地高空坠物而将孩子留在了车内,又因怕孩子意外启动车辆而拔走了钥匙。车辆不久后自动锁门,此时车窗上抬,孩子头被卡住,险情发生,车辆开始报警。徐女士称自己听到报警声响后立刻赶回车旁,用钥匙将车窗摇下,解救出小孩。

徐女士自责于自己的过失,认为凌先生若对关键隐私信息进行模糊处理,将接受视频的存在,以让人们引以为戒。然而徐女士担心,正在流传的、未经处理的视频恐对孩子未来的学校生活造成困扰,“在宝宝的心里留下阴影”,损害幼小的自尊心,因此一直向凌先生寻求进行删除。对于双方交涉的过程中,凌先生所称的“恶劣的口气”,徐女士回应称,“我不觉得我哪里对他不礼貌,不尊重,我一直都特别感激。压根就没有强制性的口吻和心态。”

(徐女士与凌先生14日晚的私信记录/徐女士供图)

“现在他(凌先生)已经弄到这一步了,基本上全国都可以看得到了。而且很多网友就像人身攻击一样,我接受不了。”徐女士说,“他的行为真的没有办法理解,我真的做不到原谅。”截至发稿,凌先生和徐女士双方仍然未达成和解。

法律界人士:
男孩母亲若诉拍摄者侵犯隐私恐证据不充分

目前被救男孩母亲徐女士已有寻求司法解决途径的打算。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徐女士若起诉凌先生侵犯隐私权,“法律证据是不充分的。”


李斌介绍称,,在界定侵犯隐私权前,需要确定是否存在隐私。事件中车辆在上午停放于公共场所,且男孩头部悬于车窗之外,情况紧急,凌先生及其工友的施救行为是一种属于无因管理的善举,并不对隐私权的客体,即私人生活安宁构成侵犯。李斌也提醒人们在救助他人时应多一分谨慎,私密信息的披露和救援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法律关系,要守好自己“行为的边界”。

此外,按照凌先生的陈述,上传视频是为警戒与提醒,因此其主观动机具有合理性,一旦被诉,凌先生可以提出有效抗辩。同时李斌认为,凌先生应将视频及时删除,“避免相关纠纷持续激化”,不应仅仅因所谓的对方言语不友好而意气用事。同时,李斌也认为将此事诉诸法庭“没有必要”,呼吁双方“互谅互让”、“坐下来谈”,各自体会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妥善解决问题。

李斌分析,目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的。凌先生的行为在存在合理动机的情况下,不应对此进行诸如“宣扬善举”、“炒作自己”的其他揣测。最好的情况是双方的良性推进,即徐女士婉转地提出要求和建议,凌先生也体谅到一位母亲的感受和想法,双方相互关照,都应避免让对方产生不愉悦的感觉。

这次事件也从侧面反应出,任何内容都有可能借助移动互联网获得巨大的传播力,李斌建议,在自媒体时代,发布者须对内容的事实基本来源进行审核,不应侵犯他人权利,对相关主体造成负面影响。具体案件的认定会对内容发布者的主观心态和客观影响进行考察,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线上侵权造成的后果比传统线下侵权更为严重,”李斌说,因此承担的责任会更加严重。

心理咨询师:认定动机方辩人心善恶,拓宽视野以避随意褒贬

“事情的善恶的核心是动机。”北京心灵时光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师穆凯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分析道,在心理咨询上,往往通过反复“面质”的方法来探求一个人的感受和信念,了解人的动机。穆凯说,如果凌先生的动机是帮助孩子、警戒他人,社会则不应苛求他的善意,过于求全责备;如果凌先生希望借此制造热点,吸引关注,那么“就是一个问题了,徐女士没有义务用自己的苦难让你出名。”


“辱骂没有意义。”对于网络上支持某一方,而对另一方进行攻击的网友们,穆凯建议称,不应用局限的小范围来看待事件,而应扩大视野,向事件纠纷各方给予更多的善意,尝试去对他们各自的压力和痛苦进行共情,以避免一场恶意的争斗。穆凯呼吁,无论各方存在怎样的瑕疵和不妥之处,网友们亦应尽量少用攻击、指责和贬低来对待他们,“可能这是唯一能对他们起到帮助的做法。”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


监制/李浙 节目监制/白中华

主编/孙雪

总台央广记者/杨昶

节目编辑/曹博王一夏

新媒体编辑/武司宇



更多新闻: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31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