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追索文物回国有关情况。这68件珍贵文物,是1995年英国截获的大量文物的一部分。25年来,有关部门始终没有放弃追索这些文物的努力,一批又一批文物陆续回家。
历时10个月,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被成功追索回国。经鉴定,68件文物中,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质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铜器等,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地域分布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陕西、河北、贵州等。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每一件文物都铭刻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对国家来说,不放弃任何一件非法流出的文物,是理所应当的坚持与担当。近年来,海外文物追索行动方兴未艾,为挽回流失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仅仅在2019年,就有多批次文物经过政府追索程序顺利回国。
2019年2月,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交接仪式,美国联邦调查局返还了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2019年3月,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交换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同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2019年9月,国家文物局宣布成功追索流失日本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这是近年来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文物。
根据2019年的统计,近年来我国已促成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归国。然而,相比中国自近代以来流失到海外的大量文物,成功追索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这些流失文物很多都不知去向,或者落入私人藏家手中,只有在拍卖会等场合才偶尔浮出水面。就像此次追索流失英国的文物一样,绝大多数跨国文物追索行动都耗时费力,要花费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有些时候,因为文物流失时间较长,中国方面要搜集准确有效的证据,确定文物归属;有些时候,,则由于对方国家法律程序繁冗,从查获非法流失文物到最终返还之间,往往隔着好多年的时间。
2019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这意味着,追索文物行动是很难短期见效的项目。一件文物顺利归来,不仅需要时间上的耐心,更需要文物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中国正在提升的综合国力,在外交上有理有力的行动,以及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认同。文物界通常认为,让流失文物回国有三种途径:回购、讨还和捐赠。回购曾被认为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些心系祖国、关爱文化事业的企业家慷慨解囊,以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为代表的一批流失文物通过这一方式回国。但是,也有人认为,出于爱国情绪的回购可能抬高了流失文物的加码,耗费巨资不说,还增加了进一步追索流失文物的难度。近年来,由国家主导实施的流失文物追索行动成效喜人。文物追索“国家队”的力量,让更多珍贵文物平安回家,也让那些有心盗卖文物的不法商贩心存畏惧。
中国于1989年加入《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公约规定如果发生非法进出口文物的事件,要采取适当措施收回并归还此类文化财产。中国在1997年加入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也为文物原属国启动追索程序提供了支撑。从实施状况来看,那些流出年限较短、相关证据充分的文物,往往能够更加顺利地得到追索。例如,曾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从2019年3月初现身日本文物拍卖市场,到8月23日顺利归来,只花了5个月时间,这与该批文物系近年来被盗出土且非法出境证据明确离不开干系。
对于那些流失年份较长的文物,追索行动无疑难度更大、耗费更多,也亟待在国际上取得更大范围的认同。然而,中国不会因此允许它们遁入浩荡的历史烟海,成为无人主张的历史尘埃,任由其现在的控制者牟取利益。花费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追索流失文物,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这场行动,不计时间,无关金钱,体现了国家对历史传承的态度,因为这关乎我们民族的“根”。(作者:王钟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31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