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起步:暗夜明灯
1878年3月25日,日本电信中央局的开业典礼上,电灯泡在日本被首次点亮。日本的电气时代正式启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明治维新与电气化革命让日本家电产业进入了萌芽阶段,而东京等大都市圈发展、西化运动与摩登文化兴起,进一步推动家电在大都市圈开始小范围普及。
1930年代,在日本国内,收音机、电风扇、冰箱、搅拌洗衣机、吸尘器以及热水器等产品陆续问世,其中价格较为低廉的收音机、电风扇率先进入普通家庭。
到二战之前,日本已经涌现出了东芝(日本第一家白炽灯工厂,发明日本第一台冰箱、洗衣机、吸尘器、水轮发电机、感应电机等)、日立(电机、电风扇、冰箱)、松下(插座、自行车灯、收音机)以及夏普(电机、收音机)等一批家电企业。
数据来源:Yahoo Japan
二战之前日本家电业得以发展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因素:
首先,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济开始走向工业化革命的道路,其后在人类电气时代到来背景下,日本从欧美大量引进先进技术,白炽灯等产品陆续引入日本市场。
其次,由于日俄、一战等战争胜利的刺激,日本军工业的大发展也使得“电”开始向大众普及,同时基于西化运动和无线电广播兴起,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认知度快速提升。
然而由于价格昂贵、初期产品力的缺陷以及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这一时期日本家电的需求仅局限于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圈,家电销售规模较小同时品类也极为有限。
二战后,在朝鲜战争特需刺激与美国经济技术援助的背景下,日本经济全面复苏,家电、纺织等轻工业开始兴起。
数据来源:日本内阁府
战后美国国力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旺盛的消费需求与家电技术的进步推动美国家电业快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凭借日美同盟关系,日本家电企业也开始频频从美国引进技术,这为50年代日本家电业的兴起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曾经最负盛名的产业之一——黑电,起步就源于50年代与美国的技术合作。
另外白电方面,1951年松下幸之住前往美国考察,经过多方对比,转而选择与荷兰飞利浦合作,当年12月双方合资设立松下电子(一直持续到1993年),飞利浦收取4.3%的技术指导费和3%的经营指导费(1967年均降至2.5%),为松下50年代冰箱等业务的起步奠定基础。
除了国内经济复苏、技术引进之外,战后美国文化的渗透也对日本家电需求的爆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女性家务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增多。这对50年代洗衣机、吸尘器的兴起以及80-90年代微波炉、洗碗机等产品普及都形成拉动。
其次,饮食结构西化。1946-1950年美军占领期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小麦等大量的食物物资援助, 1954年美国出台《剩余农作物处理法》,扩大从日本的小麦玉米进口量,这些措施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为料理机、面包机、咖啡机等西式家电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1941-1975年日本家庭主妇的日常时间分配
数据来源:NHK
02
成长:1955-1974年
到1955年,日本社会已经有了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机“三大神器”的说法,在其后1955-1961年“神武”、“岩户”经济景气周期中,家电与服装、缝纫机、自行车等成为当时日本社会消费的主角。
日本家电业在此期间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三个原因:
第一,宏观层面,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快速提升、城市化与房地产繁荣。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经过朝战特需经济刺激,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一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在连续4轮景气周期带动下,日本经济实现了近20年10%以上增速的高速增长。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其中,5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开始由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钢铁、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通过吸收引进先进技术,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获得极大发展,支撑了家电、造船、汽车等产业的大规模制造。
随着转炉炼钢逐渐取代平炉炼钢
日本钢产量不断增加
数据来源:日本通商产业省
60年代主要的合成树脂
产量(左)上升,价格(右)下降
数据来源:日本通商产业省,百度百科“化工发展史”
和经济增长同步的,是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50年代中后期“神武景气”、“岩户景气”使得日本经济长足发展,但也造成产能过剩、国富民穷问题,1960年新上台的池田内阁出台了1961-197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超额完成使日本总GDP以及人均收入都实现了大幅增长,这为日本社会的消费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6、70年代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大幅增长
数据来源:日本内阁府,日本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以及城市化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在战后经济崛起与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下,50-60年代日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速,根据日本统计局统计,1950年日本城市化率为37%,到了1975年大幅提升至76%,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日本城市化率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第二,宏观经济向好的情况下,个体的消费能力也在发生改变。
传统家庭结构解体、战后婴儿潮一代青年人群组成的小家庭成为社会消费主体,夫妻和孩子组成的小家庭成为60-70年代的主要消费单位,1960-1980年日本夫妻+孩子类型的家庭占比高达40%。
日本家庭结构变迁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在城市化浪潮、小家庭占比提升的大背景下,60-70年代日本消费者支出以衣食、住房与家居类为主,家居类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稳定在5%左右,自1975年开始家居类支出占比才有所下降,其中以家电为主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支出绝对额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第三,消费文化方面,崇尚美式生活方式、消费呈现大众化特征。
二战后日本工业化加速推进、经济逐步复苏,工作与消费成为50-60年代日本社会新的身份认同;在60-70年代物质文化丰富的初期阶段,日本消费市场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
日美同盟关系建立也推动了美国文化渗透,使得日本国民憧憬美式生活方式,“三大神器”、“私家车”、“个人住宅”等陆续成为了日本国民美式新生活的代表,“消费即美德”、“越大越好”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消费心理,诸如吸尘器、面包机等典型的西式家电也在这一时期加速普及。
60-70年代吸尘器在日本逐渐普及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由于以上的原因,1955-1974年日本迎来大家电的全面普及,以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机为代表的“三大神器”,以彩电、空调、汽车为代表的“新三大神器”先后接力,引领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消费革命,带动日本家电产业完成了0→1的规模积累。
1955年之后日本家电步入加速普及,到70年代大家电基本完成普及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从企业层面来看,60-70年代也是日本家电企业的起步、壮大阶段:
在1950年代,得益于国内经济崛起、家电需求提升、欧美技术学习引进以及日本贸易保护政策,日本家电企业顺利步入成长轨道;
1960-70年代中期,日本家电企业销售规模跟随市场需求继续增长,同时随着基础工业完善、贸易自由化和出口振兴政策推行、人工与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70年代日元升值和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日企在技术研发、海外开拓以及业务多元化等方向逐步加强。
这一阶段,通过技术研发的追赶、对东南亚市场的开拓与制造转移以及业务布局的优化完善,日本家电企业逐步加快了对欧美竞争对手的赶超,为80年代向欧美市场挺进、走向国际化巅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比中国市场,日本家电产业1955-1974年这一阶段与中国改革开放到“家电下乡”结束时期较为相似,在很多层面表现出了较高的相似性,当然由于时代背景、市场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两者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中日家电普及阶段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
技术引进、政策保护推动家电产业兴起。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在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背景下,得益于美国技术吸收引进以及政府保护贸易政策实行,家电与纺织等轻工业成为50年代最先发展起来的一批产业部门;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同样确立了优先发展轻工业的产业政策,通过从日本引进吸收技术、计划经济政策倾斜,家电产业得到起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