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小淘气”,为你揭秘TA火足千年的美丽密码。我是一件会跳舞的陶俑,大家都爱叫我“小淘气(陶器)”。都说陶瓷是一家,我更羡慕那些肤若凝脂的瓷娃娃。说起来,陶器应该是瓷器的祖先,我们火遍原始部落的时候,瓷器还没出生。直到3000多年前,人们的烧制技术升级了——用瓷土制胎,器表施石灰釉,高温焙烧出1200℃以上,于是有了瓷器最初的模样。虽然都是抟土制器、浴火重生的艺术,但陶与瓷却有着迥异的差别。比如陶用陶土制作,瓷用瓷土制作;陶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1000℃,瓷烧制温度则不低于1200℃;陶的吸水率大于10%,瓷的吸水率低于1%,基本不吸水。从坚硬程度来看,瓷的硬度高于陶。陶一般不施釉,表面粗松;而瓷施釉,表面有玻璃质的薄层,细密坚实,叩之还有金属声。这只珍藏于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商代原始青瓷罍,就是最早的一批瓷器。它是陶向瓷过渡的产物,因为是瓷器的开始,考古学上就给了它一个名号——“原始瓷”。它的釉色青中带绿,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瓷器生来就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当下谁火就模仿谁。当年青铜器盛行的时候,它就凹出了青铜的造型。因为轻便造价低,它在铜矿缺少的南方越地颇受欢迎。相较于青铜器,干净且易清洗的原始瓷作为生活器具显然更有优势。比如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质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这只瓷鼎盖面上由内向外有五组纹饰,中心的羽状纹是典型的岭南装饰手法刻划法。整只鼎造型别致,由鼎身和鼎盖两部分组成,盖顶的圆环可以活动,盖沿这三只“羊”形状的环钮,不仅可用于掀合盖子,还可以翻过来变身三足浅盘,美观又实用。连吃都那么讲究,可见岭南人的老祖宗就是妥妥的“吃货”。若论高仿青铜器的手段之高,最让我佩服的还是这个瓷甬钟。甬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象征地位和权力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仪典和宴飨燕乐中,都广泛使用着钟乐。钟鸣鼎食,吃着火锅听着歌儿,这就是古代贵族的畅快生活。到了唐宋年间,中外交流频繁,这些富贵华丽的金银器引领国际潮流。好学上进的瓷器姐再一次坐不住了,决定继续追风!这时随着瓷器制作技术的成熟,各大名窑百花齐放:唐代的长沙窑、定窑、邢窑,宋代的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别具一格,远销海外。当然,咱们岭南出品的唐代水车窑和宋代潮州窑,也是民窑中的精品,在国外也卖得挺火。那时向海而兴的岭南地区是外贸重镇,广州成了外销瓷的主要出口港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在此装船出海。丰富多彩的外销瓷共同成就着中国瓷器的釉色之美,沿着海上丝路为China代言。18世纪初期,,欧洲的英、法、荷兰、丹麦等国被允许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量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不少西方贵族还花重金请中国匠人打造高级定制瓷。将西方的纹饰图案和器型设计融入东方瓷器中,往往能混搭出极富创意的“国潮爆款”。比如这只清康熙年间的外商定制的剃须盘,纹饰是极具东方韵味的四季花卉纹。咦,口缘这一块是崩了吗?西方人胡子浓密,这个剃须盘的弧状缺口正好能掐在下巴下方,圈足上还有两个小孔用来系绳,可以挂在人的脖子上,接住剃下来的胡须,实用又奢华。还有这个造型奇特的青花人物瓶,瓶口居然装了个“门把手”?那是欧洲人自己加装的合金瓶口和瓶盖,方便装盛和保管物品。那时流向欧洲的中国外销瓷,有不少会被当地人改造加装,而在瓷器上镶嵌金属附件是其中最常见的手段,这一特殊的工艺在法国最兴盛,后来还辐射欧洲,影响了西方工艺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31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