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大南坡,散发着中原的辽阔与苍茫,远山灰黄,太阳依旧刺眼,时而传出几声犬吠,这可能是典型北方村庄的缩影。村子依山而建,从山脚延伸到山腰,生长着土坯房、灰砖房、水泥房。车摇摇晃晃向前开着,中原的风带着午后的温热触过脸颊,在庄严肃穆的祠堂前、小巧可爱的山神庙门口、悠闲惬意的槐树下,一群群晒太阳的老人,定格了外来者对这个豫北老村的第一印象。大南坡,位于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东北部浅山区,由4个自然村组成,共245户960人。这座村落迄今已有618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过天灾、战乱,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一部大南坡史,半部焦作史。因为有煤炭,焦作从无到有,生长成规模可观的城市,从50年代红火到了90年代末。然而,从90年代焦作提出“由黑转绿”口号后,焦作市整体煤矿经济下滑,大南坡也不例外,从方圆百里有名的富裕村渐渐成为了如今的省级深度贫困村(2019年已退出贫困村序列)。中原朴实的性格,让这座村庄本分守己,而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却隐隐让这座山村“不安分”起来。这股力量是从内部生长出来的,源头是久远的民族性格,而迸发是从那群“乡建者”走进大南坡开始。乡建者的到来,带来了热衷乡土文化的建筑师、艺术家、经营者和媒体工作者,立足于乡土,看待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生活。那时候,村民们还没意识到,一场属于大南坡的“文化复兴”正在酝酿生成,一所村子、一座县城乃至更大的地域都可能因之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01
用设计的美感和灵性
中国,是“集家成乡,集乡成国“的国家,在我国“从南到北、从平原到山地”的广袤丰富的村落地图上,理应让人们阅读到生机盎然、与当地绵延的传统有关的乡村社会全景图,而非整齐划一、千村一面的固化建设形态。对于大南坡来说,这场“文化复兴”,是从老建筑的更新开始的。大南坡有完整的乡村空间结构和记忆,村落依山而建,老村的建筑具有多样性,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村落格局和自然美感。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建筑丝毫不减风华。村里的大礼堂、学校、老大队部等“村中心”,虽然长时间未使用,导致内部破损较严重,但是外观保存良好,这给大南坡“重新塑造自我”打下了基础。从这些建筑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原文化在数千年中流传繁衍的深厚力度,以及一代又一代大南坡人民依据它而建立起的家族与乡里的拳拳之情。设计工作刚进行没多久,政府就开始干涉。同时,这些公共资产给了建筑设计师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去探索“中国的乡村重新树立集体力量和集体凝聚力”的路径,用设计的手段重新唤醒和强化乡村的集体凝聚力。2019年,大南坡计划对村大队部闲置的公共建筑群进行更新,旨在为当地创造一处容纳展览、阅读、教育与店铺活动的新型空间,鼓励多种维度的当代城乡生活与价值流动。在本次改造中,张唐景观负责大南坡乡村景观的改造与更新,场域建筑则负责原大队部旧址建筑群的改造。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队部办公建筑、粮库和供销社等公共建筑群由地形高差不同的三组院落组成。居中的院落为主院,旁边的下沉院与主院之间有一层高差,高台院约比主院地坪高约一米。经过改造规划,主院作为访客进入建筑群的主入口,涵盖了大南坡艺术中心、茶室、方所乡村文化空间等;高台院则包括了社区营造中心和办公空间;下沉院主要以碧山工销社(焦作店)、本地食堂及戏台等空间组成。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适当保留老建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整拆整建,从资源利用到延续乡村建筑的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原大队部旧址建筑群的改造中,除茶室及家宴餐厅为部分新建外,其余均为旧建筑修缮改造。
建筑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既是对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是对文化风骨的重塑。建筑师切入乡村建设的入口,往往是观察、测绘那些村落生长肌理极有特色的乡村建筑,采访、查阅村落的历史,试图挖掘、展现那些随之老去、褪色的乡村文化。然而,建筑再重要它还是一个建筑,它构不成一个村子,村里面有生活,才有活力。在大南坡,乡村改造的目的不是修复老建筑,而是重塑乡村生活本身。02
「总导演」左靖:
“让世界通过艺术的棱镜认识修武”
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南从古至今都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持有华夏文明的样貌与品格。如果你在大南坡走一遭,你会发现这里有山、有梯田、有麦地,村子的周围遍布了杨树林、柿子林和泡桐树,此外,这里还盛产核桃、山楂、枸杞等农特产。这些构成了大南坡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与良好的自然景观。
这样的老村庄,吸引了一位乡村建设者的目光,这个人就是左靖。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乡建持续升温,左靖是其中的标志性人物。他带领团队常年在安徽、贵州、云南和浙江等地做乡建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去年8月,应清华大学罗德胤的邀请,左靖带领团队来到大南坡,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实地调研。不同于周围古建云集、风景秀美的碧山,大南坡只是一座位于豫北的普通乡村。而这次,一向选址严谨的左靖却把碧山工销社开在了大南坡。在这里,左靖有着更大的期望,“很多之前不能实现的想法,希望能够在大南坡落地。”· 航拍碧山工销社(焦作店)。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碧山工销社,它秉承老一辈人“惜物”的传统,借鉴和发扬“长效设计 ”的理念 ,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作为“百工计划”的实体空间,碧山工销社已经超越了“碧山村”的地理范畴,不仅搭建起一个国内与国际、城市与乡村、设计师与手艺人等多方对话合作的网络,更通过出版、展览等整合传播方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五条人乐队全国首家线下店铺“五条人士多店”开在了大南坡。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在碧山工销社(焦作店)里,我们看到有设计师为大南坡定制开发的特色产品,除此之外,还有格子铺的村民寄售区,内有村民种植的核桃、花生、柿子、石榴、花椒等各类农产品,以及采自山间的草药、蜂蜜,村民的手工品。· 村民们在碧山工销社(焦作店)寄卖的农产品:核桃、玉米须、土鸡蛋、山楂等。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深入乡村开展工作的建筑师,不单单是物理建筑的设计者,更是乡村社会的设计者。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承担了乡村相当一部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设计任务’,可以说是在进行乡村的‘社会设计’。”除了给大南坡带来了碧山工销社,左靖团队还用展览讲故事,为远道而来的人们讲了一个关于大南坡复兴的故事,一个关于千年古县美学再生的故事。或许在人们眼中,大南坡就是太行山脚下那个普普通通的村庄。然而,云台山水的滋养和豫北大地的馈赠,让它拥有了挖掘不尽的历史底蕴。时间回溯到2016年,修武县委县政府探索“县域美学”的发展道路以来,在不断聚合当地历史与文化资源的情境下,,大南坡计划应运而生。「大南坡计划以河南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为基地,涵盖了美学实践、文化发掘、社会美育、自然教育、地方营造、建筑景观以及展览出版、产品与空间创新等多项内容。」经过长达一年的考察与调研,适逢第十届乡村复兴论坛在大南坡召开,在改造后的大南坡大队部,左靖带领团队策划了一场名为“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的综合性展览。展览使得大众的视点从风景与物件,开始转移到民居、公共空间、村民和日常生活,并在其中发现乡村生活的韵律。让世界通过艺术的棱镜认识修武,让地方的意义与影响力振荡开来。·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展览现场。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太行分一脉,飘渺入云台。壁绝临幽壑,深潭映古苔。”中原大地,几千年的群雄逐鹿,在修武县有了云台山这么一个令人称奇的去处。在「山川」单元,策展方邀请了四位对景观摄影素有心得的艺术家进行创作,以他们所擅的语言重新推演,寻找山水世界所留下的层积与褶皱。除了延绵不绝的山川,中原还盛产优质小麦。修武县位于面食大省河南西北,小麦是当地最重要、最优质的经济作物,也是中原人民饮食中的主角。在「作物」单元,展览梳理了小麦种植与河南麦面的历史,通过“麦面之路”探讨在地与亚洲、世界的关系,从中原回看世界。·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展览现场。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如果说山川、风物的展览是对大南坡自然印象的再现,那么工艺就是一次对乡土的回归。在「工艺」单元的绞胎瓷部分,策展团队组织了国内首个探讨绞胎瓷艺术的展览,通过专门设计的茶室空间和陈设,呈现了绞胎瓷工艺和美学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最后,在「风度」单元,展览以木刻和木刻动画的视觉形式,使“竹林七贤”这一中国文学与图像精神中的重要意象在当代有了全新的表达。· 从砖画到木刻:竹林七贤图像的历史演进。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在展览中,我们尤其关注了“协力造屋:村民自建与普通设计”单元,该单元记录了赤脚建筑师王求安进驻修武岸上村,推动村民自建实践,以及“普通设计”观念的形成过程。· 协力造屋:村民自建与普通设计。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左靖谈到,“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建筑设计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彰显的是建筑背后的设计师。而在乡村,一定要避免这样。在岸上村,建筑师王求安与村民合作,发起村民自建,在功能设计和审美品质上为村民把关,合作设计、建造了符合村民切身需求的房子,我把这种‘去作品化’的设计称为‘普通设计’。”大量的当代乡村建筑也许创造了所谓的行业文化价值,遗憾的是,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却在使用中被村民们逐步遗弃。在左靖看来,一个好的乡村建筑必须是使用者的建筑,一个好的乡村建筑师,必须要为使用者考虑,而不能把乡村作为自己建筑设计的实验场。
· 《一次农民自建房的尝试——建筑师王求安访谈》 视频截图 编导:张鑫2019年下半年,受修武县政府委托,王求安和他的安哲建筑进驻岸上村,推动岸上村村民自建。岸上村民宿多为自建房,为了接待游客,村里的空地都盖满了房子,每幢三四层高,密度堪比城中村。在云台山镇政府与岸上村委会的组织下,王求安团队召开了多次村民协商会议,逐步统一了方案思路。每户村民与建筑师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联系,建筑师把设计工作贯穿在与建筑使用者——村民事无巨细的沟通过程中。在这里,建筑师放弃了个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村民的生产生活所需,倡导村民自建。乡建因此成为了由村民和乡建者共同参与的、不断延伸和发展的社会行为。然而,乡村建设不仅仅指硬件上的完善,也包括软件的建立,比如村落环境的维持、教育系统的改善。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的到来,让一所破旧的老建筑,摇身一变成为了现代乡村图书馆,这个拥有新功能的旧场所,重新成了乡土聚落生活的公共生活中心。03
「乡村文化局」方所:
历经几代人的“教育逃离”后,它渴望一场“文化复兴”。
“我没有想到这个村子竟然还有学校,南坡完全小学,但它的学生只有五六十位。这些小朋友在学校没太多可玩的,你知道他们玩过什么游戏吗?”“大南坡是一个老村,小朋友们少有去外面看世界的可能性,每当有人去世了,他们去送行就会看到土葬的场景,因此,我们就看到有的小朋友在教室里面玩的游戏就是模拟这个事情。”
修武县美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国祥给我们描述的这个场景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孩子们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没有丰富的绘本图书,也玩不了手机和游戏机,有些孩子就将看到的“新鲜事儿”变成做游戏的素材。1979年,南坡完全小学建成使用,学校总占地6700平方,学校外墙上刻着“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八个大字,这样保存尚且完整的老学校,在今天的中国乡村实属罕见。修武当前正在以“美学”之名重塑、激活乡村,而孩子们将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大南坡的未来,看到乡村的未来。· 大南坡的孩子们在会场创作黑板报。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此时,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出现了,这让所有关注乡村教育的人,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看到了希望的火种。“晴耕雨读,是中国传承了很久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是去建设,只是去回归,从农耕文明中走出来的我们,再次扎根在了土地上。”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分为售卖部和借阅部, 售卖部选书以河南地方史志文献、乡村建设、乡土文化、科普、文学、艺术、电影、设计、建筑、生活美学,以及儿童读本和绘本为主;借阅部选书更贴近当地需求,为本地村民,尤其是村内完全小学的师生,提供图书、音像、有声读物的阅览和外借服务,同时为村民和观光客提供休憩、聊天的空间,并提供咖啡、茶饮和轻餐服务。· 提供咖啡、茶饮和轻餐服务。图源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方所西南区总经理徐敏女士谈到,“我们在做乡村书屋的时候,目标客户群不是游客,不是仅仅为了文艺青年去拍照打卡。我们真的是希望做到最好的选书选品、陈列设计,让当地人能够感受到。”·《河南古建筑》《豫地忆往》等书。图源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由于乡土聚落天然的血缘、地缘关系纽带,书店与全体村民在情感和社会组织上存在关联。对于村民而言,这是一处可以天天到访的友善之地,不经意间,村中的老人和儿童已经接受了“阅读”这一种生活方式。
· 正在看书的人。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 读书的人。图源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方所一直致力于拓展乡村文化领域,选择大南坡作为发轫之作,期许深耕浓厚深沉的中原文化,将一个创造性的中国乡村生活美学空间带给大南坡,与在地文化充分融合,成为汇集人潮、激发创想的多元平台,开创富有生命力的新乡村生活模式。从建筑的更新过程开始,到融入乡村生活的文化经营,新与旧共同构建了一座生活场景的舞台,就预示着一场“教育复兴”的开始。与此同时,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左靖工作室共同发起了儿童艺术公益项目,希望从大南坡开始,尝试为乡村带来系统化的艺术教育,提供不同类型的艺术课程、活动选择,也与致力与乡村改建和社区营造的同伴们一起,携手重新定义乡村美学。04
「奇村长」陈奇:
“生活方式可以更新,
但屋舍里的传承一直都在。”
日本“长效设计”的倡导者长冈贤明曾经说,“城市里的东西是可以从零开始建造出来的,但是乡村的风貌却是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凭空做出的。因为那里有着时间的积淀,需要地形、气候和风土人情共同造就。”时间追溯至2020年1月,几位调研者走进了大南坡的深冬。从为村民拍第一张“全家福”开始,村民由陌生到熟悉,由有所顾忌到敞开心扉,其中,一位乡村建设者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奇村长”,明月村的操盘手陈奇,她从1500公里外的四川,驱车来到大南坡,进行大南坡的社区营造。“我们的角色是大南坡社区营造顾问,工作内容主要是村民调研、村民培训、协助村民活动举办、记录村民生活及村庄变化等。目的是激活当地人建设家乡的内在动力,并协助当地政府与村民建立当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机制。”在第一期的南坡讲堂,陈奇与村民们共同展望了大南坡的发展愿望,动员大家一起参与到村庄保护和环境维护中,共同改变大南坡的面貌。如今在大南坡,美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美学元素也融入到了大南坡的方方面面。今年3月底,在组织村民捡垃圾时,陈奇与赵小景初相识,从此开启了大南坡的艺术复兴。赵小景,大南坡村民,大南坡艺术团团长。70年代大南坡怀梆剧团成员之一,也是1996年大南坡秧歌队组织者。大南坡艺术团成立至今已70余年,伴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团经历了三起两落。自今年4月12日,秧歌队和戏剧社招募之日起,大南坡村民开始了一段辛劳与汗水的故事。今年5月23日,时隔四十年的大南坡艺术团进行了首场演出,一嗓子怀梆戏再次唤醒了这里生活的人们久违的记忆。· “南坡秋兴”现场的怀梆戏表演。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艺术团的故事,蕴含着村庄的文化和精神。“我认为修武的县域美学是修武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美育,从党建切入,渗透当地百姓的文化艺术生活、孩子的教育,它关注到修武每一个普通人,我觉得是非常温和而了不起的。”人们骨子里留下来的东西,才是乡建的魂。在乡村建设中,建筑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只有建筑的保留与更新、文脉风骨的重塑、民风民俗的传承,才能重新充实乡村结构肌理,激活乡村生活的活力,使之焕发新生。05
一场关于乡村的独白
如今在大南坡,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乃至硕士生选择留下来创业、建设家乡。而一些外村、外地、外省的年轻姑娘,也被招聘至工销社、民宿上班。“我们都是80后,90后,甚至00后,我们扎根在这里,不是为了一个月两三千的薪水,而是为了心中的一个理想与信仰。”从某天开始,这群人走进这座太行山下的豫北老村,就像慢慢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老盒子,观察老盒子里的每一个物件,解读它们背后大大小小的故事。然后提笔,从建筑开始勾勒,在描摹和创造中画出“乡村美学”,用传承的文化基因为它上色,丰盈了这幅画的血与肉。这群人身体力行地为“现代化的乡愁”之后的亚洲乡村,开辟出另一种面貌的“修武经验”。最后,扎根在大南坡的乡村建设者分享给了我们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来自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创立的公众号「秦朔朋友圈」,就以它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愿跑偏了的广袤乡土,都能像大南坡一样被唤醒被善待。”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