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HI MOSHI NIPPO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ID:liweitan2014)
可以说,从“卡哇伊”到“萌经济”,日本已经通过几十年的时间将自身塑造成了“可爱”的代表,也向全世界成功输出了这种文化形象——你当然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童心未泯的某种象征,或者也可以把它当作现今日本年轻人(何止日本)不愿长大、逃避现实的救命法宝,不论怎样,看看身边的日常,从语言到文化产品,大批年轻人已经圈定了这轮文化殖民的版图,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每个人的答案想必不会相同。
在一个男权化的社会中,“Kawaii”自然也是被建构出的产物,或者说,是某种社会心理的预期——和我们古人说的“女为悦己者容”类似——只有当女性真正意识到自身独立时,这个“Kawaii”才会消弭其负面含义吧?
萌经济(Kawaii Economy)每年为日本带来无法计量的巨大经济利益,但是这种萌文化(KawaiiCulture)是否已经迫使日本女性陷入了一个注定失败的困局中呢?注:图为秋叶原的广告,而广告内容是跨媒体少女乐团企划《梦想协奏曲!》(BanG Dream! バンドリ!)中的Roselia乐队键盘手白金燐子的角色形象。 Shutterstock
在日本到处都充斥着萌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日本就是“Kawaii”(可愛い, かわいい)的同义词。任何人一旦试探性地接触日本文化,哪怕只是浅尝辄止,也会不可避免地被萌文化极富经济价值的汪洋大海包围。凯蒂猫(Hello Kitty)在日本通常被称为“凯蒂酱”(キティちゃん),这个角色也是日本萌文化输出到美国的最知名的案例之一。想要解构这种“Kawaii”并不难,它包含了大量彩色粉笔的颜色与柔和的设计特征——笔者认为还包括过度使用的粉色。动物、婴儿、无生命的物体都可以统统变化为具备拟人特征的商品。大公司、火车站、城市,甚至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都有各自可爱又极具亲和力的吉祥物。流行动漫中的形象往往是将原本的客体经过一番小巧萌化(ちび)修饰而得到的,通常是以不成比例的大头、大眼睛、小巧身体来进行人物绘画,而这种萌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把任何形象都缩小变成孩子。当然了,小孩子总是很可爱的。总之,萌文化在日本随处可见,哪怕是在它最不可能出现的场合,你也能找到它。不过日本女性文化的方方面面才是萌文化最常见的地方,而且所谓的“Kawaii”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AKB48”这样的大型偶像团体,究其根源,她们的可爱来自于青春的活力。而作为原宿街头文化偶像、流行音乐人的凯莉葩缪葩缪(きゃりーぱみゅぱみゅ)则向世界揭开了萌文化略显怪异的另外一面,她于2011年引发病毒传播的单曲“Ponponpon”中充满了另外的一种萌。除此以外,那些综艺节目上的女主持人总是以尖锐的嗓音说话,一边打趣一边安抚着男主持与男嘉宾,她们无一例外都在展现着可爱又略带害羞的快乐形象。
自从这支古怪的单曲“Ponponpon”一炮而红之后,凯莉葩缪葩缪已经成了其他国家年轻人迷恋萌文化的又一巨大推动力——谁能想得到眼球也是可爱的呢?ヴォ[V]ツーン [Stony] / YouTube
虽然萌文化表面上活泼快乐,但这种文化现象掩盖了一个深层次话题:当一个社会将女性描述为比男性更幼稚、更弱小的群体,日本女性是如何被看待的,又是如何被对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