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法是“人类的本质就是看别人搞对象”,我深以为然。
以至于我作为一个娱乐圈边缘吃瓜群众,经常被网友“万物皆可组CP”的热情震惊到。
前几天,德云社预热郭德纲于谦的20周年专场,以搭档为主题出了一组海报。
其中郭德纲和于谦的组图文案是——“人说知己难寻,我一遇就遇了大半辈子”“人说入对难成,我一搭就搭了往后余生”。
“You complete me.”(有你才完整)
“My pleasure.”(我的荣幸)
正当困惑于“怎么连郭德纲都开始打擦边球炒自己的CP?是不是我想歪了?”时,评论区却是另一番景象。有人高呼“甜到泣不成声”“说情话还是老辈的绝”,也有人连称”好爱这种隐晦的浪漫“。不得不说,尽管对于网友们“嗑CP”的热情早已习以为常,但类似的事情偶尔还是会超出吃瓜群众的认知。尤其是看到有人激动地宣布这是“德云社的集体婚礼”,甚至开始对这个“处处是糖”的世界产生怀疑:如果在互联网各种角落里嗑到的“糖”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届网友恐怕早已经个个都长了蛀牙。从荧幕情侣延伸到戏外的“真人CP粉”,早就已经是常规到过时的“嗑法”;现在的大势反而是——多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或物,都能靠“一大堆脑补+一点点细节”,在想象中成就一段“绝美爱情”。我们几个月前曾经在一文中,展现过五花八门的“互联网拉郎配”。
时间过去还不到一年,网友们“空手造糖”的本事,就又精进了不少。
像“伏黛”“云之凡”这种老派CP,虽然乍一看驴唇不对马嘴,但至少有个二次创作的视频做载体;
凭借剪辑技术生造出“虐恋感”,人们的沉迷也算有迹可循。
然而在如今“万物皆可嗑”的潮流下,你甚至根本不需要一部所谓的“入坑作”——比如李诚儒和郭敬明,明明在节目里从去年吵到了今年,一个暗讽对方“心胸狭窄”,另一个直喷对方“小小年纪不尊重人”;
然而在CP嗑到顺手的朋友们心中,从仇人到爱人只需一步。仅仅因为李诚儒的一段点评遭到其他三个导演的反驳,只有郭敬明略带不好意思地表示“我同意诚儒老师的意见”;“一段嘴硬大叔和傲娇小伙的欢喜冤家剧情,就像条件反射般窜进了我的脑袋。”再后来,两人在节目中的一段“世纪和解”的内容,更是在CP粉的脑海中点燃了又一个高潮;
我们暂且不提这些桥段有多少是节目设计出来的,但观众对这一套如此从善如流,本身就暗示着“人类的本质是嗑CP”理论的全面胜利。尽管李诚儒后期宣布不再参与节目录制,甚至在媒体采访中依然对郭敬明“乱发S卡”之类的做法表示了直白的不满;但——“没关系,只要他们没有当众打起来,在我的心里永远是HE。”嗑CP嗑到习惯成自然,连这种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都不见得是必要的;
很多时候大家需要的,只是一个“看起来很配”的瞬间。董明珠和王冰冰参加了一档央视的直播节目,一个握手的细节就让不少人大呼“嗑到了嗑到了”;尽管新闻稿里写着“理想丈母娘和理想老婆”,但大家似乎更愿意脑补一段“霸道女总裁x可爱小秘书”的甜美爱情。
尤其是看到王冰冰眼带笑意地看着董明珠的一幕,脑中自动浮现出了“我把你护在身后”等各种小甜文的剧情。
甚至连两个人的情话都想好了:“夏天再热,你人也是冰冰的。”理塘赛马协会送了丁真一匹名叫“青龙”的赛马,网友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他的比赛成绩,反倒给小马珍珠拉起了CP。青龙的一段训练视频被放到网上,评论区里全都是“江直树和袁湘琴”式的爱情故事:
“青龙好飒啊和珍珠组cp吧,相爱相杀霸总和干什么都得宠的小笨蛋。”你看,一旦习惯了“万物皆可CP化”的基本套路,什么空穴来风的“爱情”都有能让人甜到掉牙。有人热衷于嗑CP,就有人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CP粉”感到厌烦。然而很有趣的一点是,更多的人其实处在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又要对“嗑不动”的拉郎配深恶痛绝,但回头看着让自己真情实感的CP,却又永远无法克制脸上的姨母笑。或许我们可以概括为,人类永远都能从看别人搞对象中获得乐趣。然而当CP文化渐渐成为一大批年轻人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似乎又不止是“爱看八卦”这么简单。与热衷于明星绯闻的吃瓜群众相比,如今的CP爱好者的最大特点是并不在乎“事情是不是真的”,反而追求的是“能不能给我足够的脑补空间”。你们以前看过青春疼痛小说吗?就像里面插图中的“书模”一样,当事人不过是作为理想的人设,被套入某个爱情故事的模板。有趣的是,当这一点渐渐成为了共识,CP爱好者反倒彻底抛下了“真实性”的限制。
这一点从大家追的CP越来越魔幻就能看出来:那些迷上董明珠和王冰冰互动的人,还真的能期盼她们碰撞出什么火花吗?
就像CP粉经常挂在口边的“不上升真人”,人们早已默认,无论是明星、新闻当事人还是虚拟人物,都只是在“出演我脑海中某段剧情的演员”。不管是郭敬明李诚儒,还是青龙珍珠,这种“万物皆可组CP”现象的最原始动因可能也是共通的——反正都接受它是假的了,何必还要受现实合理性的限制呢?
当然,这只能解释为什么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CP,也能让人嗑起来没有违和感。
然而对于无法理解CP文化的人来说,另一个问题却更加让人困惑:
为什么啥事都要扯到谈恋爱上?难道人与人不存在其他关系了吗?
比如连黄奕都加入嗑糖的“大尔朵CP”(尔冬升和张大大),在节目中的故事线基本为:张大大被尔冬升怒怼——立志要得到尔导的肯定——张大大收到尔冬升送的金像奖女神——尔冬升说要向张大大请教做主持人的心得。
完全可以是“从偏见到欣赏”的剧情(在此不讨论张大大的主持水品),然而评论区的关键词还是只有“满眼宠溺的尔冬升”“一脸娇羞的张大大”。
有人会问,看待什么样的互动都只有“嗑糖”这种方式,不单调吗?
然而,就像前段时间大火的“雪国列车CP”——跟闷骚男女从暧昧到公开的故事比起来,“一对脱口秀演员互相欣赏”的剧情实在显得没什么看头。
我们如今几乎时时刻刻处在戏剧、夸张的情感表达范式下;
在一波又一波“工业情感快餐”的投喂下,大众的情感阈值早已悄悄提高。
短视频要在几秒钟提供最简单的情绪,,综艺把撕逼、撒糖的冲突桥段当成万能佐料;就连国产剧都在不遗余力地在剧情里铺设最多的“爽点”,观众对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激烈”需求,不可避免地在日益升级。这可能也是CP爱好者“关系不好就是小两口拌嘴,关系好就是小两口发糖”逻辑的根源——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只有高浓度“甜甜的恋爱”才能最简单地撩拨心弦;至于那些相互欣赏的友情、有难同当的兄弟情、平淡却真挚的师生情等等,不知不觉中早已味同嚼蜡。再说回到嗑CP这件事本身,作为类似个体白日梦的事物,想怎么在脑子里写小甜文当然是自由。
然而当“谈恋爱”渐渐成为舆论场上一切事物之间的互动的唯一方式时,似乎又显得过犹不及了。CP爱好者最常说的“圈地自萌”,一方面是强调CP与真人的分离,一方面也在强调这一行为的边界性和无害性。
然而就此认为“我嗑我的CP与别人无关”,从现实来看无疑于是掩耳盗铃的。比如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在综艺里嬉笑打闹时,明明是朋友的正常互动,依然有人看出了“神仙爱情”。
是的,尽管“我说什么关你屁事”早已被这届年轻网友封为真理;但每次点进关键词只能看到满屏的“原地结婚”,时间久了也难免产生厌烦的感觉。更何况,嗑CP这件事从来就不可能真的“各自安好”——就算你想,流量和资本也不允许。
早在“万物皆可组CP”的风头出现之前,荧幕情侣真人营业就已经是娱乐圈的常规操作;
随着CP的泛化,它更是成为了一切的“佐料”。
女明星想要转型“总攻人设”,最快的就是找个同性炒CP;
男明星想要圈女粉,出演耽美剧也是一门好生意;
至于很多低成本国产小甜剧中,CP感更是万能的——别管剧情拍的好不好,反正先让观众嗑上男女主的甜蜜互动,最好还是真人版。
之前电视剧《琉璃》的云歌会,男主角成毅就因为对女主角太过冷漠,招致CP粉的怒斥。
当大众的“CP雷达”敏锐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时,它当然成了最容易获取流量的“财富密码”。
然而,尽管网友们口中喊着“不上升真人”,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为商业炒作出的甜美爱情买单。
《琉璃》男主角成毅因为对女主角过于冷漠,而遭遇大规模脱粉;《清平乐》中饰演怀吉的边程,因为在直播中因为对搭档任敏不礼貌而被喷“少年油腻”。“嗑CP”很有趣,也很好用,但总是成为一件事中首先被关注的事情,也太没意思了。爱看人搞对象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总有人想要一点“甜甜的爱情”之外的东西。而当“天然的CP感”变成了“被工业运作强行造出的CP感”,其中的可爱之处就更少了一点。前几天倪妮和刘诗诗的“红毯亲吻”,就有人表示“天天卖人设,能不能做点正经事”。
这次德云社的“喜帖式海报”之所以让人目瞪口呆,也是因为人们不明白——
这对业务能力顶尖、在相声领域钻研了20年的搭档,为什么也得打点“两口子”的擦边球。
真的,在这个极其需要配合的艺术领域里,“当了20年同事”的情感积淀明明就已经足够感人;
更不要说事业上互相鼓励,生活中彼此支持的知己友谊。
实在没必要让人在看到于谦的“My pleasure”时,一边怀疑是自己想歪了,一边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连相声搭档都开始“往后余生”了,这个世界还能容下别的情感关系吗?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