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Ds.
刚刚,美国 FDA 通过了辉瑞 / BioNTech / 复星医药合作的新冠疫苗的紧急授权使用。
图源:美国 FDA 官网
据美媒报道,约 290 万剂疫苗将在下周运往全美。此前,许多美国医护人员已经收到当地疾控中心预约新冠疫苗成功的通知。
此前在 12 月 3 日,英国卫生部门已经通过了这款新冠疫苗的紧急授权使用,使得这款疫苗成为全球首款上市的新冠疫苗。
这款疫苗也同时是全球首款上市的 mRNA 技术疫苗。
12 月 8 日,一位 90 岁的英国老太太 Margaret Keenan 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已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接种者。
图源:YouTube
12 月 9 日,美国 FDA 疫苗咨询委员会举行会议,就「基于已有科学证据,辉瑞 / BioNTech 联合开发的新冠疫苗在 16 岁及以上的个体中使用,其收益是否大于风险」进行无记名投票。
最终委员会以「17:4:1」的「赞成 : 反对 : 弃权」的票数最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肯定的答复。
图源:CNBC
会议中有专家特别强调了疫苗通过紧急授权后的监管措施,包括来自疫苗咨询委员会对疫苗的监管、需要在特定监管系统中上报不良反应等等。
图源:CNBC
会议中还提到,FDA 批准了紧急授权使用后,在安全性、有效性、疫苗质量出现问题,或新冠疫情出现变化等情况下,,紧急授权会被撤回。
图源:CNBC
在会议结束前,FDA 疫苗咨询委员会的主席 Arnold Monto 医生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各位,别忘了一周后我们可能还要重复一次同样的事情」,暗指了可能会在下周的委员会上讨论来自 ModeRNA 公司的新冠疫苗紧急授权事宜。
III 期最终版数据:辉瑞疫苗能耐几何?
12 月 10 日,辉瑞和 BioNTech 的新冠疫苗团队在 NEJM 上发表了 III 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这是全球第一个公布 III 期试验详细数据的新冠疫苗。
III 期试验一共入组了 43548 名受试者。受试者分为两组,在试验的第 0 天和第 21 天分别接种新冠疫苗和安慰剂。
和此前的 I、II 期的结果一样,最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仍然是注射部位的疼痛,小于 1% 的疫苗组受试者反映疼痛较为剧烈。而且,在 55 岁以上的人群中,注射部位疼痛的发生率比 16~55 岁的人群要低。
其余的局部不良反应还包括了注射部位的红肿。这些局部的不良反应都能比较轻微,在注射疫苗 1~2 天后能够自行消退。
对于全身性的不良反应而言,55 岁以上的年龄组发生的概率也比 16~55 岁的受试者要低。另外,在第 21 天注射第二针后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的概率比第一针之后发生的概率高。
第一针之后,剧烈的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于 0.9%。打了第二针之后,除了疲劳(3.8%)和头痛(2.0%)外,较为剧烈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低于 2%。
这其中,最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是疲劳和头痛,这一点也和此前 I、II 期的结果类似。55 岁以上的年龄组发生疲劳和头痛的概率分别是 51% 和 39%,这两个数字比 16~55 岁的受试者要低(疲劳 59%,头痛 52%)。
16% 的年轻受试者和 11% 较为年长的受试者在注射第二针疫苗后出现了发热,其中有 2 名受试者出现了 40°C 以上的高热。这些发热的症状都在注射后 48 小时内出现,在对症治疗后都能缓解。
图源:参考资料 1
在整个 III 期试验过程中,疫苗组有 2 名受试者不幸离世。回顾死亡原因,其中一个是因为心脏骤停病亡,而另一例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出现了冠心病。目前实验人员认为这两例死亡与疫苗接种没有特殊关联。
近期,接种这款疫苗的受试者出现了 4 例贝尔麻痹(Bell Palsy),这件事情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一症状没有作为不良反应单独出现在 NEJM 这篇文章里。
早在 11 月 18 日,辉瑞和 BioNTech 就在官网对外宣布了这款疫苗的有效率为 95%。刚刚发布的文章中则更进一步地分析了这一结果。
图源:参考资料 1
在注射第二针疫苗至少 7 天后,疫苗组目前出现了 8 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而对照组出现了 162 例。经过统计学计算,这款疫苗的有效率为 95.0%(置信区间 90.3~97.6%)。
在注射第一针疫苗到第二针疫苗之间,疫苗组一共出现了 39 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而对照组确诊了 82 例。在两针疫苗之间,疫苗的有效率为 52%(置信区间 29.5~68.4%)。
现有的数据认为在注射第一针疫苗 12 天后,疫苗就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对比注射两针之间 52% 的有效率和注射第二针一周后 95% 的有效率,还是有巨大的鸿沟。
图源:参考资料 1
在整个 III 期临床试验期间,对照组一共出现了 9 例重症新冠肺炎,而疫苗组也出现了 1 例。实验人员认为这个数据差异说明了疫苗能够有效地预防新冠肺炎症状的加重。
在新冠疫苗研发的过程中,有病毒学家十分担心疫苗会造成抗体增强效应(Vaccine-mediated Disease Enhancement)。
这是一种疫苗的潜在副作用,指的是体内存在的中和性抗体不仅不能防止病毒入侵,反而导致了机体在感染病原体后产生了更严重的症状。
但从目前辉瑞疫苗所提供的数据来看,对于这个问题,相关学者可以暂时稍微放下心来。
目前 III 期试验数据存在着也还一些局限。
首先,目前接种第二针之后的随访时间为两个月,这个时间对于疫苗不良反应的检测和有效性的评估还稍显不足,这还需要更长时间受试者的跟踪随诊。
另一方面,目前的文章只是分析了 16 岁以上志愿者注射疫苗后的情况,对于青少年、孕妇、免疫缺陷病人之类的人群能否注射这款疫苗还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数据支持。
mRNA 疫苗技术的前世今生
同样使用 mRNA 疫苗技术的 ModeRNA 公司,研制了一款代号为 mRNA-1273 的新冠疫苗。3 月 16 日,ModeRNA 这款疫苗在美国西雅图市完成了第一针注射,成为了全球第一例新冠疫苗人体试验。
mRNA 疫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技术?
mRNA(信使 RNA),是细胞内翻译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
在确定新冠病毒病原体仅仅 4 天后,我国科学家就将新冠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向全世界公布。而公布序列的 3 天后,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 Barney Graham 就计算出了疫苗的最佳靶点——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
正是由于这两个史无前例的速度,使得 mRNA 疫苗的研发进度飞快。
研究人员通过已公布的新冠病毒 RNA 序列,就可以直接对翻译靶点蛋白的 RNA 片段进行修饰和编辑(例如:辉瑞采用了 1-甲基-假尿苷修饰的方法),获得一段可以产生抗原蛋白的 RNA 片段。这段 RNA 注射到体内后,人体的体细胞自身产生大量的抗原蛋白,从而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图源:BioNTech 2020/4 BNT162 最新进展
理论上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体产生抵抗力。进入人体的 mRNA 能够进一步指导抗原蛋白的翻译,指导完成后在体内降解。但理论毕竟是理论,mRNA 疫苗技术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出现,之所以一直未取代传统疫苗工艺,是因为它非常受制于技术、mRNA 本身性质等诸多因素。
普通疫苗(灭活病毒或抗原蛋白等)一般比较稳定,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到达体内,但 mRNA 本身非常不稳定,容易降解。
辉瑞利用脂质体包埋的技术将 mRNA 制成纳米颗粒,将疫苗「伪装」成病毒。注射后,疫苗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在细胞内释放出纳米颗粒内的 mRNA,从而发挥 mRNA 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能解决了 mRNA 进入人体后会快速降解的问题。从目前公布的 I、II、III 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这个方案已经获得了数据上的支持。
图源:BioNTech 2020/4 BNT162 最新进展
6 月 25 日,军科院和云南沃森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 ARCoV 正式进入临床试验,成为我国首个新冠 mRNA 疫苗。这款疫苗目前处于临床 I 期试验中。
全球新冠疫苗进度
目前,全球共有 52 款新冠病毒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处于 III 期试验的疫苗共有 13 款,其中我国的疫苗占据其中 5 款(康希诺、国药中生北京和武汉、科兴、安徽智飞龙科马)。
图源:来问丁香医生
据阿联酋通讯社报道,12 月 9 日,阿联酋卫生部门(MOHAP)宣布正式注册来自我国的国药中生新冠灭活疫苗,即将获批在当地上市。
MOHAP 对国药中生提交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的数据进行复核,结果显示,该疫苗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率为 86%,中和抗体转阳率为 99%,预防中、重度新冠病例的有效率为 100%,没有发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图源:阿联酋通讯社
随着越来越多的疫苗在各国获批上市,人类在新冠疫情面前也将会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审核:gyouza,Leu.)
致谢:本文经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会员、知名健康博主卤煮疫苗专业审核
题图: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Polack FP, Thomas SJ, Gruber WC,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 N Engl J Med. 2020 Dec 10.
2)https://www.fda.gov/media/144246/download
3)FDA Advisory Committee reviews Pfizer's Covid-19 vacc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7CzK5JZYM
4)https://www.pei.de/SharedDocs/Downloads/EN/newsroom-en/dossiers/ppt-erste-studie-sars-cov-2-impfstoff-en.pdf?__blob=publicationFile&v=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