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搞了场史上最垃圾的直播带货,几万人心甘情愿买单,背后的真相让人“恶心”...
在这个“万物皆可直播、人人都能带货”的年代,你永远想不到,直播间里都在卖些什么——
口红、护肤品、生活用品就不用说了吧,常规操作;
上百万千万的超跑、豪宅,也能带得动,甚至还要拼手速抢;
害,毕竟上亿的火箭,都能在线成交,,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本以为见多识广的小in,最近还是被一场直播惊呆了:
直播间直接搬到了西藏,且没有任何主播,全国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来参与带货;围观者除了路过的进藏游客,还有——牦牛!
而卖的东西就更特别了,不是牦牛,不是酥油茶,也不是什么新鲜空气;
卖的,是垃圾。
这场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垃圾的带货,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西藏新型“特产”
在很多人心中,西藏一直是天堂的代名词,每年都有无数人的前去朝圣。
单是2019年一年,进藏游客就高达4000万人次,随之而来的,还有日渐严重的环境污染。
进藏热门路线318国道上,自驾和骑行大军前赴后继,道路旁随处可见散落着的矿泉水瓶、易拉罐、泡面盒;
各种零食包装、塑料袋、用完被随手扔掉的防水神器避孕套......
废弃的头盔、轮胎,以及被风干的粪便......
青藏线同样没能幸免。
远处是我们朋友圈里看到的西藏,圣洁的雪山,清澈的天空;
而近处,是日渐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的垃圾。
没错,无处不在的垃圾,正在成为西藏的新型“特产”。
最先遭殃的,是藏区的动物和牧民们。
很多羊和牦牛会把花花绿绿的塑料当成食物误食,最终因为无法消化堵住胃和肠子,在痛苦中死去。
据统计,青藏线上的牧民家,每年每户至少有3头牲畜因误食垃圾而亡。
而牦牛和羊,是很多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损失一头牦牛,相当于损失了大半年的收入。
雪山崩塌的时候,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很多人可能觉得西藏离自己太遥远,污染影响不到自己,事实上,西藏的污染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就拿最常见的矿泉水瓶来说,游客只是随手一扔,大自然却需要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来降解,而降解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有毒物质,危害土壤和水质。
有藏地小江南之称的林芝,桃花季过后,游人留下了大量的垃圾。
雅鲁藏布江沿岸,堆满了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形成170多平方米的垃圾场。
作为亚欧大陆的水源中心,青藏高原被污染,波及的,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数亿人。
02
特别的朝圣之旅
有人打着朝圣的名义进藏,却留下无数的垃圾。
也有人,不忍看着美丽的圣地蒙尘,开始自发守护西藏,甚至进藏就是为了捡垃圾。
自驾进藏旅行的蔡先生,在景区看到有人扔垃圾,便用袋子把垃圾打包带走。
之后一路开车一路捡,每天都会花几小时来做这件事,一路下来竟然收集了将近500袋!
90后小伙武相宏,因为先前骑行时见到大量的垃圾,后来辞了职开着三轮车,一人一狗去可可西里捡垃圾,不到20天的时间,清理了近2000斤!
还有很多公益组织,发起了清理进藏公路沿线垃圾的行动。
美丽公约文明旅游守护第三极,志愿者把捡来的垃圾瓶,回收制成原材料,运到城市加工,让垃圾变废为宝再次重生。
高海拔的藏区,加上复杂的地形,让捡垃圾这件事,变得异常困难。
有些人不好意思将垃圾扔在路面上,便“故意”往偏僻的地方扔——悬崖边,草丛里,山沟下。
志愿者只能人工一个一个捡起来,一袋一袋背下山。
有的垃圾半埋在土里或卡在石缝中,夹子派不上用场,只能徒手抠!
还有的挂在树上,漂在河里.....
2019年一整年,美丽公约发起清理行动2000次,回收的饮料瓶大约20万个,经过分类、转运到内地后,它们将被加工成原材料。
每运走一个塑料瓶的成本,约为0.5元。
但和扔掉的一对比,只是杯水车薪。
“捡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扔的速度。”
03
一场非常“垃圾”的带货直播
每一次清理行动,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仅靠热心游客和用爱发电的志愿者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才有了开头的一幕——垃圾直播。
这场直播直接把直播间设在了川藏公路旁,一堵白色的墙上,四个大大的透明亚克力展示,里面是待售的瓶子和易拉罐。
志愿者捡回垃圾后,按颜色红绿蓝黄分类放进去,而路过的游客,也可以自助扫码购买,只需0.5元,就可以购买一个垃圾瓶。
美丽的风景和脏乱的垃圾,直接形成了强烈的、不和谐的对比,而上面实时显示现有库存和本次进货量更是让人莫名有种“123上链接,赶快抢”的紧迫感,创意十足!
这其实是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广告、腾讯CDC联合举办的“我是创益人”大赛孵化作品,通过“创意+科技+公益”的创新机制,让更多看不见的公益被看见,让公益人人可及。
现在,无需进藏,屏幕前的你也可以参与进来!
点击创益计划【点击带货】观看带货直播,0.5元带走一个西藏G318公路特产,让它们永远不要回来~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广告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