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327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葛燄则在思考,随着抗疫转入日常,如何将疫情期间爆发的组织凝聚力和志愿精神以一种机制稳固下来,在数字化助力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动员更多专业志愿者们,探索鼓励他们以科技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帮助那些曾经在公众视野之外的弱势群体。
在将“科技向善”写入公司使命愿景一年后,腾讯于近日宣布启动“科技公益计划”。这曾经是一项由公司内部众多科技志愿者们自下而上发起的行动。这批志愿者们曾经利用自己的志愿精神和专业能力,研发出了诸如QQ全城寻人、无障碍阅读等面向弱势群体、解决他们迫切需求的“科技工具”;当下,他们又希望将这一“不成文的传统”扩大开来,在向社会寻找更多合作伙伴的同时,也帮助公益组织、公共服务机构们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听障人群的人工耳蜗体验、打造养老院老人防跌系统……首批纳入计划的项目里,除了养老、助残等社会议题被关注外,还有许多项目在传统的社会公益需求之上,提供了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如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数字技术推广传统文化等等。此外,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如打击互联网诈骗和黑灰产等,也成为此次上线项目关注的重点之一。实际上,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近年已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共同选择,,如微软公司通过盖茨基金会,推动全球医疗和公共卫生水平提升;谷歌向社会开放一批技术研发成果,还开始探索登月工程等。而与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腾讯更强调科技资源的志愿性,一方面员工在工作中对“科技向善”进行自下而上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司层面对这种探索采取的包容和鼓励。据了解,此次“科技公益计划”中,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作为发起方之一和牵头方,就为有志于此的员工搭建了技术志愿者平台,鼓励他们研发更多回应社会问题和公益期待的科技产品。“数字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它在带来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差异化、甚至数字鸿沟。不拥有这些技术的组织和人群将会更快地落在后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在谈到科技公益互助计划的初衷时说,“我们一直希望技术能够触及更多边缘人群,科技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特殊群体与互联网产品的关系就像‘卷入’。”腾讯资深产品研发和设计人员、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这样形容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位视障人士通过QQ给pony(马化腾昵称)写信,希望能够在腾讯网上第一时间了解奥运会的最新消息。内部员工将这条邮件转给了她,并希望陈妍能够在准备网络报道时照顾这一群体的需求。“我们做了最早的一个被称为‘可用性设计’的产品。”陈妍回忆,这个产品中一方面需要做许多技术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在研发时“卷入”一些特殊需求用户共同参与,以便团队了解他们对产品的真实需求,以及平时的使用习惯。▲手语识别当翻译,“二话不说”城市通行 (图片来源:腾讯科技公益)将特殊人群纳入产品研发的视野和框架,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从此成为了陈妍与腾讯内部众多研发团队在设计产品时,都会关注的问题。例如在拥有众多用户群体的QQ和微信平台里,都搭载着辅助听障和视障人群使用的功能。除了残障群体,在社会公益领域,受惠于科技创新的另一重要群体则是公益慈善组织。这种受惠则突出体现在互联网筹款和传播方面。根据深圳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今年11月对600多家公益机构的调研发现,2019年,有58.42%的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发起过筹款项目。其中,93.44%的公益组织入驻腾讯公益。在实际操作层面,科技如何应用到公益?葛燄介绍,首先由需求侧——如养老院或听障群体等发起具体需求,再由科技企业和基金会从技术和资金层面进行对接和供给,解决方案最终以社会创新项目的形式落地,是当下科技与公益结合较为普遍的形式。例如科技公益计划中的“天籁降噪技术改善人工耳蜗”项目,一开始,优化音频的“天籁技术”被腾讯研发团队攻克后,最先被投入应用的是商业领域,如用户更熟悉的腾讯会议APP。但得知中国有众多听障群体正在“忍受”嘈杂和失真的环境后,天籁技术团队便与一家人工耳蜗设备商一拍即合,共同探索出能够将音频降噪技术应用到传统耳蜗之上的解决方案,从而让听障人士在嘈杂的公共环境中也能听得更清楚,更好地识别来自不同群体的语音。实际上,天籁技术团队这样自发的选择,在腾讯公司内部并不鲜见。葛燄回忆,她一直期待能在微信端口为长期的月捐用户增设一个“月捐感谢页”的画面。最近在一次沟通后,微信团队的相关负责人就主动找到葛燄,提出希望能够做出更多让产品“有温度的设计”。在公司内部,这种“有温度的设计”不仅靠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也受到自上而下的鼓励。据了解,腾讯在2019年设立公益与社会责任奖,鼓励各个团队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自身业务的创新和实践中,并且与技术研发、业务突破、营销突破等并列成为腾讯六大公司级荣誉。对于这些获奖项目,公司也会给予荣誉和奖金的双重鼓励。此次科技公益计划中入选的项目,比如应用在深圳养老院的智慧防跌系统、腾讯天籁降噪技术对人工耳蜗的改进、帕金森症远程智能评估系统等,都申报过腾讯公益与社会责任奖。此外,在腾讯学院和腾讯企业文化部的组织下,腾讯员工与公益组织、公共机构、政府部门等展开越来越多交流和合作。许多更加社会化、更有责任感的产品设计,正是诞生于这种跨界的互动。陈妍特别谈到了自己参与研发的一个案例:数字广东APP。与商业类应用不同,这款APP为了方便不同群体使用,在设计上采用了很多“特殊对策”:在技术层面,它要打通不同环节,比如让微信小程序支持读屏软件;在政府侧的流程上,要优化残疾人的办事流程,减少跑动次数、表单填写……陈妍介绍,数字广东APP已经成为腾讯参与的政务服务合作项目中的标杆。近年来,陈妍和她的团队越来越多地参与研发这类公共服务产品。对比早前参与的偏商业类产品,陈妍感到现在更多以“志愿者”的姿态参与:“要真正能够服务到每个用户,不是以用户增长为考评标准,但必须要让每一个用户都能使用它。”尽管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大量社会问题仍无法通过单一项目或技术手段来解决。腾讯科技公益计划的平台研发负责人,腾讯企业IT部技术专家陈澍发现,很多公益组织渴望提升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无论是在募捐还是内部管理方面。但在他看来,网络募捐解决的仍是物质或基础设施的供应。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还需要科技企业在技术层面的参与,“把科技的力量注入公益”。陈澍的设想恰是此次新冠疫情期间的景况。今年年初在疫情爆发后,腾讯公司内部集结起了超过100支技术志愿者团队,快速研发出包括健康码、抗疫小程序、辟谣平台、在线问诊、远程复工工具包等如今公众熟知的数字产品。“这并不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陈澍说,短时间推出众多科技产品离不开已有的科技积淀。“这些产品并非都是在‘抗疫’期间才孵化,只是在特殊时期紧迫感更强,公司的资源和导向都围绕着同一目标,所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非常强大的凝聚力。”▲把科技积淀的力量注入公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据介绍,腾讯科技公益计划不仅关注运用技术创新解决某个单一的社会痛点,还注重帮助各类社会公益组织运用数字科技提升自身能力,并且让更多有能力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志愿者个人和组织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葛燄则在思考,随着抗疫转入日常,如何将疫情期间爆发的组织凝聚力和志愿精神以一种机制稳固下来,在数字化助力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动员更多专业志愿者们,探索鼓励他们以科技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帮助那些曾经在公众视野之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和同事们开始琢磨:能否筹建一个内部平台,汇聚更多员工志愿者,驱动更多科技公益项目?如何让腾讯的科技能力在志愿精神的驱动下更大范围地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更多数量和类型的公益需求?这正是腾讯科技公益计划背后的思考。12月20日起,这项计划正式启动。在面向社会公开的官方网站上,天籁降噪技术升级人工耳蜗、腾讯安全团队的守护者计划、AI辅助诊断新冠肺炎、防疫健康码等成为首批入驻的代表性项目。据陈妍透露,首批上线的项目除业务团队推荐外,还需要经过内部的严格筛选。筛选标准包括,是否能够体现科技与社会价值间的关系?是否能帮助到除腾讯用户之外更多的社会群体?是否足够成熟到能够供其他企业或社会组织直接使用?“我们一直在谈科技向善,在思考数字化科技的发展能给社会、给国家,给我们关注的人群带来哪些变化。”谈到腾讯科技公益计划的未来,葛燄认为重心要放在解决问题上,“技术要帮助人们更幸福地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32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