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闻交流15周年两岸记者在线访谈(实录)
08月22日电 郭伟峰:中国台湾网、中国评论新闻网、新浪网的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嘉宾聊天室。今天(8月21日)我很荣幸能够与各位嘉宾一块儿,和网友们分享我们15年前经历过的一次成功与喜悦。15年前,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峰,为“闽狮渔事件”事件入岛采访,拉开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事件,进一步促进两岸新闻交流,中国台湾网联合新浪网,中国评论新闻网,特邀事件的亲历者——原来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记者,现在是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的范丽青;原来《中国时报》的总编辑,现在《中国时报》集团的常务董事、《时报周刊》董事长、中天电视董事黄肇松;原来《中国时报》副总编辑,现在《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兼主笔俞雨霖,来到聊天室与大家一块儿座谈。
1991年8月12日,因为台湾与福建的渔民发生了一次纠纷,范丽青和我到台湾去采访被扣押的福建渔民。在台湾,邀请我们和接待的是台湾一个著名的报纸,叫《中国时报》,当时是黄肇松、俞雨霖具体执行的。所以我们四位是两岸新闻交流,特别是双向交流第一步的共同迈进者。
应该说15年前我们彼此之间是陌生的,但是15年后的今天我们亲如兄弟姐妹,15年前的点点滴滴我们现在都是历历在目,所以在开场的时候,我想我们四位参与者还是共同回忆一下当年吧。因为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是很艰难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彼此之间是完全陌生的,甚至是彼此猜疑的。所以在15年前,这一步走得非常不容易。
首先我请原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回忆当年。
范丽青:我当时在出机场的时候曾经说了一句话,叫“这一步走得非常的艰难”。结果台湾媒体第二天都大幅报道我的这句话。
其实,我觉得当时两岸隔绝40多年,台湾一直到了1987年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后,才开始有一些民众跨入大陆;而大陆方面,在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人可以踏入台湾,除了少量的、有个别去探亲、奔丧的特殊情况以外。新闻本来是应该走在最前头的,当时大家对新闻交流也非常的憧憬,不管是台湾方面的媒体同行还是我们这边的新闻从业者,大家都很期待什么时候能让两岸的记者可以自由地往来,自由地采访。
在1991年的时候,原先也组了团,那时台湾记者已经到大陆来采访过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那个团一直就不能成行,那个时候我跟郭伟峰就是团组的成员之一。那时候我们心里都觉得特遗憾的时候。后来,出现了这么一个契机,这个契机也很偶然。因为两岸渔民老在海上捕鱼的时候发生渔事纠纷,又引起了大陆渔民为了索赔,到台湾渔船上去搬东西,结果台湾的渔政管理方面就赶来,把大陆渔民都抓走了,然后以“海盗罪”这么一个罪名来起诉。然后渔民又觉得他们很冤枉:我们根本就不是海盗,我们是因为渔网受了损失,我们要索赔!
在这个情况下,大陆方面就决定派红十字会的曲折先生,当时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副秘书长,跟庄仲希先生两个人到台湾去探望渔民。同时申请我们有两个记者随行,因为这个事情,才促成了我跟郭伟峰两个人第一次到台湾去采访。
这赴台之路是非常曲折的,,曲折副秘书长到了香港以后,台湾方面因为有一些事情没有谈清楚,又阻止了他,不让他赴台。最后变成了我们记者两个人首先踏上台湾,所以当时非常的轰动。说实在的,一共我们在台湾待了10天,前7天基本上是我们两个人自己在岛内进行采访,给我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刻。
我记得黄肇松先生,当时跟俞雨霖先生两个人到机舱口接我们,一出机舱口我们两个就被吓呆了:一两百个记者围在那里堵着我们,路都走不动。大概有一两百米的样子走了40分钟,我们四个人被媒体的话筒、镜头啊什么的包围的密密麻麻的,寸步难行,还要靠机场的警管方面的人员帮我们开道,每走一步没准儿哪个记者就被踩倒了。有一个记者的相机都摔坏了,我们都觉得非常的于心不忍,非常的令人感慨。当时黄肇松先生他们《中国时报》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郭伟峰:第一步确实很艰难,短短的一二百米走了40分钟,台湾媒体为了抢镜头都在打架,一片混乱。在混乱之中我跟小范突然看到了一位笑容可掬的,就是坐在我身边的黄肇松先生。肇松,我们叫他“肇公”,他的微笑给我们带来一股温暖。作为一个见证者,黄肇松先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黄肇松: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先忆苦思甜吧,他们两位也谈了一些。
我自己从事新闻工作35年,但是在刚刚丽青提到的1987年之前,我只见过一位大陆的新闻工作者,就是1986年8月在纽约。我当时担任《中国时报》驻纽约特派员,见到了中新社纽约分社的社长偖有钧先生。但是,有时候秘密是很神奇的,1987年,刚刚丽青谈到,台湾开放“报禁”,“党禁”,台湾也开放探亲,整个形势在变动。报社把我调回台北担任《中国时报》总编辑,我开始接触两岸新闻的交流。譬如我们先成立“探亲班”,在俞雨霖先生的主持之下,四、五十万封信要寻亲的,我就知道媒体应该在两岸多做一些事。我们接着开始派记者到大陆来采访,我自己也在1990年9月24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当时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接见,会同我们四个记者对他做了一个专访。
范丽青:对,当时你那个专访在《中国时报》登出来以后非常的轰动,当时台湾媒体第一次采访中国国家主席。
黄肇松:而且这好像也是他一生惟一一次接受记者的访问,重要性以后有机会再来说明一下。
1991年夏天7月,我到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去访问省的领导人,就是沿海,跟台湾比较接近的省份,但是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刚刚他们两位都提到的,1991年8月12号,范丽青和郭伟峰先生到台湾来访问。我们《中国时报》为什么跟这个事有关?因为我们受托,他们要来采访“闽狮渔事件”的新闻,我们受托协助邀请,同时协助安排入台的事宜。我用四个字形容吧——“破冰之旅”,这是就新闻交流来讲的,因为以前没机会见面,大陆记者也没机会到台湾来采访,你们两位做了一次,具体实现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双向化,以前是单向的。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我代表报社到机场欢迎他们两位。
到了机舱口,握着他们俩的手,我感觉没有距离。以前距离是很遥远的,我以前感觉,我从纽约常常出差回台北要坐二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我感觉很近,北京很远,为什么?去不了。所以很多距离是人为的因素把它设定的。没有距离的这张照片,我握着他们两位的手,在全世界很多报纸,包括《纽约时报》,包括日本销路一千万份的《读卖新闻》都登了。我记得《纽约时报》当时有一个照片说明,就说最后他们终于见面了。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刚刚丽青跟伟峰都提到,短短从机舱口到海关三、四百公尺的距离,平常大概走路四、五分钟,他们走了一个多小时,一百多个,将近两百个记者,将他们围的寸步难行,最后他们终于突破重围,开始执行他们的采访任务。
不过在那10天里面,我相信不管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已经分不清楚了,也可以讲伟峰跟丽青他们俩人,包括《中国时报》记者,包括像俞雨霖……这些朋友在内,共同写下了两岸新闻交流的一个新的篇章。你说这个事情重不重要?
郭伟峰:俞雨霖先生,我们在台湾应该是12天吧?
范丽青:他号称“地陪”,“全陪”。
郭伟峰:大量的台湾的朋友,特别是一些民众,非常热情,要跟我们表达很多想法,要跟我们接触,但是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太多时间,所以,所有的电话一到晚上,全部转到俞雨霖先生的房间里了,感受是很深的。
请俞雨霖讲讲。
俞雨霖:我觉得,咱们今天要回顾的15年前的8月12号,它是一个历史上两岸关系,或者两岸新闻交流历史上很重要的时刻。为什么呢?因为我深深觉得历史,尤其是两岸关系的历史,它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一种必然性。在那一天,当我们在机场接待到范丽青跟郭伟峰,也是大陆首批媒体记者到台湾采访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因为第一步踏出来了,这是两岸关系很重要的一步。这一步的话,我们由后来的发展可以看到,两岸关系开启了新的一页。
- 【图】i驾族·云驾车载蓝牙试用获得通过啦!(2024-11-08)
- 我国将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2024-10-30)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入选高校书院联盟成员单位获“最佳展(2024-10-14)
- 教育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不提前教小学内容(2024-10-14)
- 免费游戏还赚钱 凯旋装机员效果火爆!(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