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国家南繁 海南担当

移动版    时间:2021-03-21 02:41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李梦楠

眼下,南繁作物迎来了春天收获。在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的登海种业基地,玉米正在地里沐浴着阳光;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田,枝叶间“吐露”成团的洁白棉花,与天空中朵朵白云遥相呼应……

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的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从高产的水稻、玉米,到抗虫害的棉花等,一代又一代南繁工作者将青春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热土被创造。

3月20日至24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将于三亚举行,29位院士及百余名国内外权威专家齐聚,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寻求新思路、拓展新路径、探索新方法。

国家南繁,海南担当。当前,海南正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重点园区平台,加大南繁科技产业集群研究和布局,推进种业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平台、南繁共享平台等关键试验平台建设,形成人才、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的态势,致力打造成为中国种业乃至农业硅谷“新高地”。

变化

从“又难又烦”到规范发展

3月17日,尽管前一天晚上10点才从陵水基地回到三亚基地,71岁的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依旧天一亮就钻进了玉米地。本应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但耄耋之年的李登海仍在奋斗路上,身上的拼搏之劲熠熠生辉。

育种人“追着太阳跑”,,从1978年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工作,李登海在这里度过了42个春节。回首刚到海南开展南繁工作时的情景,李登海感慨地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在三亚荔枝沟育种,没有地方住就住在谷仓里,吃的是干粮咸菜,有时为了保护育种材料睡在地里,为防止蚊虫叮咬只能全身套上麻袋。”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曾经流传在南繁基地的这句话道出了科研人员所面临的困境。“当时从南下的路途开始,就充满了艰辛,没有几天几夜是到不了的。”著名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记忆犹新,想要从河北石家庄到三亚,先要坐火车到湖北武汉,再从武汉坐火车到广东湛江,接着从湛江坐汽车到广东海安,从海安乘轮渡到海口,最后再从海口坐车到三亚。

缺乏统一规划、科研用地不稳定、生活保障跟不上……曾经的南繁,把艰苦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几捧井水解渴,几个馍馍管一天,三只老鼠一麻袋,毒蛇蹿到身上来,说的也正是早期南繁育种的艰辛条件。

面对“难烦”困境,众多南繁“战士”靠着开辟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满腔热情挺了过来。1965年,国家首次投资建设南繁基地,建设种子仓库、宿舍、晒场及配套农田排灌系统。此后,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南繁。

1995年,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同时各省成立南繁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稳定的南繁管理机构,制定南繁管理的规章和制度,使南繁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轨道。20年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正式印发,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规划落实,南繁事业从居无定所、年年找地,到基础设施有改善、科研用地有保障,全面步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成就

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90后”棉花科研人员彭凯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负责的4个品种中,有3个获得好收成。“收完这批棉花之后,我将带着种子前往西北内陆棉区,进行首年的区域试验种植。”彭凯说。

棉花的南繁基地,“落户”在不产棉花的海南。记者从中棉所获悉,基地的野生棉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国家棉花种质圃,目前活体保存棉属的38个棉种和150多个种间杂种,收集保存资源棉种数和杂种数均居世界第一。目前该基地直接用作亲本育成新品种超过百个,其中累计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0多个。

温暖美丽的海南有着不可替代的光和热,是选育良种的好地方,也是创造南繁奇迹的神奇土地。1956年至今,逾50万南繁人全身心投入到育制种科研中,让优良的水稻、玉米、棉花、小麦等品种诞生在海南这片热土上,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并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种植,让曾经困扰中国人的饥寒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970年,一株野生稻雄性败育株(无花粉)被发现,袁隆平将这株野生稻命名为“野败”,用栽培稻授粉杂交、培育、鉴定、选择,无数次试验后育成了栽培水稻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再选出优良“恢复系”,让“三系”配套优选出用于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水稻种子。“杂交水稻成功的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袁隆平说。

南繁不仅是杂交水稻研究成功的“福地”,也是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培育成功的“宝地”。1978年,李登海在三亚荔枝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突破亩产700公斤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掖单2号、掖单3号。此后不断突破亩产1000公斤、1100公斤、1400公斤等,40多年来培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将我国的杂交玉米高产能力翻了一番以上。

据悉,目前每年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超过700家“育、繁、推”相关种业企事业单位近7000名科技人员从事南繁工作,每年有超过100万份以上的动植物育种材料及品种进入南繁区,南繁作物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已由过去的粮食作物育种为主,正在向棉麻、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花卉、药材、林木以及水产、畜禽等领域拓展,覆盖物种达40多种。

未来

形成南繁硅谷,引领种业自立自强

在崖州湾科技城三亚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项目现场,明亮崭新的外墙已清晰可见。安装玻璃铝板、平整混凝土……300多名工人正有序穿插进行装饰装修、幕墙安装、机电安装等工程,现场挖掘机、装载机嗡嗡作响。作为三亚市政府打造“南繁硅谷”的力推工程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98%,预计今年4月交付使用。

与此同时,在海南南繁核心区域之一的陵水黎族自治县,该县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安马洋)配套服务区项目一期正加紧建设步伐。项目建成后将为入驻的全国南繁单位提供科研试验、生产加工、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仓储物流、生活配套等服务,极大改善南繁基地科研办公与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快南繁种业创新资源整合集聚,推进南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以打好种业翻身仗为突破口,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当前极其重要的任务。依托天然的资源禀赋优势、优越的政策优势、自贸港建设集成优势等,海南正在加快建设“南繁硅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海南贡献。

“当前,海南正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为基础,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支撑,以南繁科技为载体,推动南繁科研育种由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种子研发转变,由单纯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转变,由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加快形成国家南繁硅谷,促进国家种业大发展,引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借助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南繁已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中国现代种业也将在海南再创辉煌。

(本报三亚3月19日电)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350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