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每一个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期待能做成百年老店,但首要的挑战却是下一个五年。
根据第三方的统计数据,中国的阳光私募行业,在过去5年平均获得了40%以上的年收入增速。一线公司管理的股票型资产已接近百亿大关,二线集团军齐齐突破二十亿元。
但在市场的大江大河上,“千帆竞相而过”的盛景之侧,依然有着沉舟的风险。在过去5年中,有超过十家知名的阳光私募机构清盘旗下产品,包括赤子之心、三羊、好望角、隆圣等。原因各种各样,但相同的是,上述公司的掌管者皆是此前市场上的知名经理人。
鉴于2011年后,阳光私募行业的行业增速陡然走平,有接近其老大哥“公募基金”的态势,我们尤其关心,在当下的时点,阳光私募的新老才俊们,究竟有什么思考和新的动向。对于可见的未来——比如5至10年,他们是否有着规划,更进一步说,怎样的规划。
遵循着资产管理行业的“4P”原理,我们从理念哲学、业绩表现、投资执行以及商业模式等维度,梳理出市场上具相当知名度、且创始人出身迥异、投资风格差异很大的几家公司,进行走访、调研、反思。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家公司都正在经历着挑战、酝酿或实施着改变。有些挑战是共性的。比如,如何磨炼投资能力?如何解决人才瓶颈?如何处理市场规模和业绩的平衡?
而答案则极具个性。社保出身的归江醉心于其“画室学徒”般的思想传承,一心打造自己的价值投资的种子;吕俊的从容投资则已然走上海外对冲基金常用的“平台制”、多策略的团队运营模式;成立不足两年的2011年业绩冠军呈瑞,其实一直倾心于艰苦培养自己的“黄埔军校”;泽熙投资则以极富力度的激励和考核,敦促研究团队四处极速奔走。
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他们身处同样一个的时代,或许巨大的机会和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就在他们的脚下。
业绩篇:
呈瑞:年度冠军的“五年之计”
去年的私募冠军是一只名为呈瑞一期的产品。他的基金经理是芮 ,曾经是上投摩根的基金经理,更早前是一家券商的研究主管。
芮的公司坐落在上海的北区,一幢不那么起眼的办公楼里。公司名字叫呈瑞,取自公司合作者的名字。对于选址,芮有自己的思路:“阳光私募的运营首先要考虑控制成本,坐落在上海北部比陆家嘴便宜一半,而且这里交通四通八达,来去都方便。”
在芮的办公室里,第一的感觉是规模化,公司十几个研究员的位置坐的满满当当,市场部六、七个人,还有交易部、后勤等。公司有三个大小会议室,齐齐的开着门,坐椅已经很旧,可以感觉到经常使用。办公室的装修非常简单,包括芮的董事长办公室。看得出,就是创业的感觉。
也就在这里,芮做出了去年第一的业绩,他发起管理的呈瑞一期,去年收益达到了31%,是阳光私募发起非结构化股票产品中公开业绩最高的。可以说,呈瑞几乎是在去年一举成名,尤其是对于这个2010年5月成立的新公司而言。
不过,对于过去的投资运作,他坦言更多的收获是风险教育。“去年下半年后,市场单边向下,我们后续的几个产品业绩比较一般,今年会把业绩和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控制各期产品的净值差异。”
对于2012年,他觉得机会要比2011年多得多。“市场气氛变暖很明显。”不过,基本面仍没有见到趋势性好转,持续的货币宽松也还不具备条件。他更看好2012年下半年的股市走势。
跳出市场走势,芮更愿意谈他的“业绩观”。他认为,资产管理业的根本是还是长跑,3至5年的中长期业绩最为关键。“这个行业的特点是高智商、轻资本”,业绩的基础是人才。他说呈瑞的榜样是多年前的一家大型机构,该机构通过自我培养最终形成了自己强势的投资团队。
“我们的目标也是逐步培养我们自己的黄埔一期、二期。最终,形成自我的造血机制。”芮指了指研究部里的十几号年轻人说,他们就是我们的“黄埔一期”。
芮的“黄埔一期”实际上比他管理的产品诞生还要早,呈瑞投资成立于2010年5月,而直至2010年10月,他的呈瑞一期才发行成立。之前的5个月,芮和他的黄埔一期团队已经泡在一起。
创业之初,芮发挥当年大学教师和明星研究员的特长,自己写讲义,给初出茅庐的黄埔一期们做了十次讲座,内容涵盖研究员养成的十个方面。此外还把专业机构和大学里的好友都请来,给黄埔一期们一一“补课”。日常写报告、讨论模板、带队调研更是家常便饭。
“有时候,我带队出去调研,还要提醒下小伙子,你是去调研,问问题的方式还是要注意一下。”芮笑着说。
但即便这样,芮对于团队养成的速度仍有充分困难的估计,他说,一个好的研究员,2年的培养才刚出个模样,要顶大用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样算上自然流失,即便是很好的成材率,最终一批人员中,能够留下来的不过是个位数。
“我有这个预期,通过3至5年的长期的培养,最终留下来6、7名团队成员,初步形成我们的梯队。”芮说。
事实上,这道出了目前买方机构的共同的瓶颈。培养自己的研究投资团队,打造自己的“青年军”,是无数私募和中小基金公司憧憬的事情,但做成的则没有几个。原因是成材率低,流失率大。
“买方机构难以培养研究员,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过程周期太长,需要很长的耐心。另一方面也有是否掌握研究员培养规律的问题。”芮说,他有良好的研究经验,也对黄埔一期的未来有充分预期,哪怕最后只留下一个,也是成功,也是个好的开始。
“自己培养团队的优势是会累计的。”芮说,开始时培养的见效慢,但不断的滚动积累,后期成材速度会提升。“五年后,我们自己培养的团队已经初见规模,大家的风格和特点经长期磨合后成熟,那时的研究效果会成倍提升。”芮很有信心的说。
执行篇
泽熙投资:民间高手的大资金之路
自2009年12月创立以来,两年多的时间,泽熙投资的管理规模,已经扩张到了七十余亿。在高手林立的阳光私募行业里,这是行业前三甲的身量。
与其他同行不同的是,泽熙自2010年中以后,就没有再推出管理型证券投资类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原有的五期管理型产品自成立以来也一直处于事实上的封闭状态,“公司的发展思路是以业绩而不是以规模为导向,资金管理的规模希望来自于自身的业绩增长。”公司内部人士称。而泽熙投资也是到目前为止大型阳光私募中唯一一家不与银行渠道合作发行管理型产品的特立独行者。
坊间还有说法:在2011年初,泽熙投资给所有客户致信,认为2011年的投资环境非常复杂,希望客户可以在净值高点上进行一定比例的赎回。2012年年初又有客户反映接到了泽熙投资建议其赎回的内部信。“每到净值高点都会要求客户进行一定比例的赎回,这在业内还是第一次听过。”
事实上,自成立以来,泽熙投资就一直备受关注而又吸引了许多争议的目光。无论是他看上去稳定,几乎直线增长的产品净值,还是他在同行中流传的种种花絮故事,抑或从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泄露一、二的重仓股 .2012年的春天,泽熙投资又在做什么呢?
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幢办公楼的楼层,泽熙投资的办公室就坐落于其间。相比同样身量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泽熙的装修显示了极简风格,和市场人士认知中的内敛、低调的观感是一致的。
整个办公区域的绝大部分,都是敞开式的办公区,主要安排了研究员,足有50多个座位,在同行中算是规模靠前。靠窗的一侧则横隔出一系列紧凑的半封闭的小办公室,专供高级研究员和高级经理办公,办公室另一侧还有交易室和会议室,整个格局和香港商业银行的现代风格非常接近。
但即便在工作日,其间的大量座位仍然是空着的。包括许多高级研究员的座位,业界纷传,在泽熙投资的研究员是高度“拼命”的,整天在外调研,看来所言非虚,至少工作气氛比记者所见的不少公募基金感觉要浓厚。
会议室中,那张黑色的大会议桌,据说每至收盘后,宾客盈门,卖方的研究员路演不断。来自卖方的消息称,泽熙投资的日常交易量,早已接近一线大型基金公司的水平,自然成为各路研究机构的重点服务对象。
- 习言道|从习近平署名文章中看中秘情谊(2024-12-17)
- 第四届语文教育大会在厦门举行(2024-12-17)
- 公示!2024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2024-12-13)
- 法轮功事件网上直播(2024-12-13)
- 问政山东丨国企层级过多 压减瘦身难 省国资委:一企一(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