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开始,就是清明假期了。一年7个公共假期 —— 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国庆、中秋,其中3个是固定的公历日期假日,3个是固定的农历日期假日,剩下一个很特殊,它在公历和农历上的日期都不固定,那就是“清明”。
之前我们聊端午的时候(点击阅读:),曾经有读者留言问,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属于庆祝的节日,而“清明”是扫墓祭祀的日子,不是庆祝,为什么也叫“节”呢?
因为“节”不仅仅代表庆祝的节日,也代表“节气”,所以清明被叫做清明节也没什么问题,就像夏至也可以叫夏至节。节气不是农历也不是公历,它是来源于地球公转规律,通过观测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角度,将一圈360度划分为24个,每15度为一个“节气”。
因此在7个公共假期中,清明算得上是最“理科”的那个。
之所以24个节气里,只有清明是假期,是因为中国人习惯在清明前后扫墓祭拜。从2008年起,清明正式列入公共假期,这背后所表现出的,是中国开始重新重视传统祭拜先人的习俗。
每年清明前后,死亡、祭拜等话题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如何跟小朋友解释相关的问题,我们之前也聊过一些(点击阅读: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其实在这个话题上,中国人有自己的特殊性 —— 在宗教信仰为主的国家,这个问题可以用轮回转世,天堂地狱来解读,而中国人的世界观并不是基于宗教,对于生死、祭拜的观点是有较大差别。
中国人的清明节是很特别的。因为“祭祖”的习俗,现在在目前的主要文明中,只存在于泛中国文化圈。
中国人的祭祖来自“祖先崇拜”,所以我们会向祖先祈福,寻求祖先的保佑。而其他多数文明,比如欧美则属于“神明崇拜”,虽然也会扫墓,但更多的只是追忆逝者,和我们的祭祖有本质区别。尤其是在很多宗教中,祭祀祖先属于被禁止的“偶像崇拜”。近些年,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因为地下传教而造成的民众冲突事件中,就有一些是因为违法传教者禁止和攻击当地的祭祖传统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在人类的早期,自然崇拜、偶像神崇拜、图腾崇拜是各个文明共同的选择。而之后不同文明的发展方向则有了差别。中国人在“信仰”上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点击阅读:)来说明。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时,我们没有选择去创造一个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神来抵御恐惧,而是关注于现实生活,对虚无缥缈的神鬼敬而远之。
这种关注现实的特点,让中国人在信仰体系中,并没有留给“神”太多的空间,而是“信天信地信祖宗”,也就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架构。即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也大多是来自于对人,对祖先的神化。
比如我们来看看一个在东西方内涵迥异的概念—— “上帝”。
我们现在听到这个词,第一反应是想起教堂。在亚布拉罕一神体系里,“上帝”是指的唯一真神,造物主。而实际上,“上帝”这个中文词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只是后来被传教士借用用作“god”的中文翻译。
那中国人的“上帝”是什么呢?
最早在甲骨文时期,“上帝”这个词往往用来指代商朝的先王,也就是当时商王的祖先。之后,“上帝”逐渐用来指代神明,尤其是道教中的神明,比如“五方上帝”。
五方上帝是谁?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不过通常多认为中央是黄帝轩辕,东方青帝是太昊,南方赤帝是炎帝神农,西方白帝是少昊,北方黑帝是颛顼。我们的这些“上帝”,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首领,是我们的祖先。
在一些以宗教为主的文化中,神是创造了世界和人的存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大多是过去的人,是祖先,是那些曾经的伟大的人。无论是炎黄这样的首领,老子、孔子这样的哲学家,或者像关羽、孙思邈这样的名将名医都会封神封圣,成为后人崇拜祭祀、寻求保佑的对象。
中国文化的祭拜对象,核心不是拜至高无上无法直视的造物主,而是在拜人,拜祖先。
轻松点说,其实中国的祖先崇拜,也展现出骨子里的务实特性 ——神明家住哪里,长什么样子,没什么人见过。但我们的祖先是曾经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自己家人。
那么都是祭拜祈福,一种是求听说很厉害,但没人见过,传闻里似乎有点喜怒无常的神。另一种是求真实存在过,和自己还是家人,感觉肯定会照顾自己的祖先。选哪种?而且拜祖宗也不妨碍礼敬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