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妈妈私信我:
说实在的,关于钱,对很多家庭来讲都是个尴尬的话题。
孩子大了,开始跟别人比较物质条件了,是虚荣和攀比吗?
讨论了那么久的穷养or富养,孩子有物质需求,我应该满足吗?
孩子的要求超出经济条件时,应该怎么跟孩子表达“这个东西我们买不起”?
对此,网上最火的回答是:
“应该把孩子的物质的追求,引导到学习的努力上来。
应该把孩子对品牌的关注,引导到对舒适度的感受上来。
应该让孩子知道,物质并不重要,精神才是更加无价的。”
对不起,这个回答我真的赞成不起来。
成年人尚且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孩子想要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怎么就扯到了“物质是身外之物,精神才更值得追求”的层面?
2018年6月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跟大家探讨过这个话题。今天还是想用这篇文章,来回答开头那位妈妈的疑问。
前两天陪暖暖玩的时候,暖暖突然说:
“妈妈,我们搬了新家能不能买个大电视啊?我去小敏家,她家的电视就比我们的大好多。我想要个大电视。”
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她喜欢的大电视应该有多大,很期待的样子。
暖姥姥听到了,在一旁忙说:
“小小年纪,比点什么不好!你怎么不说人家字比你写得好,英语比你说得好呢?我们家没别人有钱,可比不了这个!”
暖暖一听,嘴巴一撇,气呼呼地冲进卧室去了。
其实我挺理解暖姥姥的立场和用意的。希望暖暖不虚荣、不攀比、做好自己。在我小时候,,暖姥姥也是这样教育我的。
不过,在物质不再那么匮乏的今天,暖暖面对着比我们那时候更富足更精彩的世界,这么直接的跟孩子论证“有钱没钱”,已经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观点跟我之前在《父母常说这几句话,可能会让孩子穷一辈子》这篇文里讲到的不谋而合:
我特别不赞成用“我们家很穷”,这样的话来“规范”孩子对物质的欲望。
我不是说要不顾自己的实际条件,给予孩子超出能力范围的物质,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而是我不想让她觉得:那些看上去很好的东西都可能很“贵”,而那些“贵的东西”只能有钱人才配拥有。我不该奢望、不能追求、更不配得到。
之前网上有一段关于“我们家是不是很穷”的回答,得到了最高赞,很多人说值得赞赏。
这位妈妈说:
“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对吗,那电视的大小重要吗?
别人家的房子比我们家漂亮,但是有我们家温馨吗?
别人的鞋比你的贵,但有你的鞋舒服合脚吗?
妈妈不换大电视,是因为妈妈希望你不要迷上看电视,而要专心学习;
妈妈不换大房子,是因为我们一家四口住在这里真的好温馨!等你以后成家了,我们的家庭成员增加了,那时候才要换大房子;
妈妈不给你买贵的运动鞋,是因为鞋子的重点是在于穿得舒不舒服,而不在于它是哪个品牌。我们何不把买贵鞋的钱存起来,以后作为以后上大学的学费呢?”
额……
这回答到底是什么鬼?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觉得“超级令人赞赏”?
在我们小时候,“勤俭节约”就是美德。但就现在来说,教会孩子重视金钱,建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我并不是说,贵的东西就一定好。但现实中,大部分有品质的东西,一定也有着与之匹配的价格。
但按照这位妈妈的回答,好像所有高价值的东西都代表着情感上的负面。
拥有大电视的孩子,有一定不能专心学习吗?
房子比自家大的家庭,就一定不温馨吗?
一双贵的运动鞋,除了品牌价值,也是真的很舒服啊!
不是说买贵的鞋子鞋、追求大房子大电视就是对的。但这位妈妈的回答,至少得真正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折服吧?
在我看来,虽然表面上,这位妈妈与孩子沟通很注重技巧,巧妙地驳斥了孩子对物质的向往。但事实上,跟以前告诉孩子家里很穷的方式来剥夺孩子对物质的期待,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样的的回答,并没有让孩子真的懂得”物质“对于生活的意义,而只不过是回避了孩子对物质的向往和欲望而已。
孩子在当下并不会心服口服地认可。而且一直这样下去,也许孩子再也不敢靠近价值高但却真的很美好的东西。
真正健康的金钱观,是首先承认对物质的向往。
头等舱一定会比经济舱更舒服。
带花园的别墅一定会比老胡同的蜗居更舒适。
大电视一定会比小电视观影感受要好,而如果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家庭影院,观影感受肯定会更棒。
这些贵且美、贵且好的东西显然是存在的,只是目前的我们无法拥有。
但正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拥有它的能力,所以才有了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奋斗的理由。
其次,真正健康的金钱观需要承认现实的差距。
人家的房子真的比我们家美,人家的大电视真的真的比我们家的效果好,人家的贵球鞋真的很舒服。
世界很大,永远有比你想象更让人惊奇的东西。
有个朋友说去参加女儿幼儿园同学的生日趴。她之前一直听说这位同学家境很好,但因为自家条件也不错,所以也没多在意。
直到生日趴那天到了女儿同学家里,她才惊掉了下巴。女儿同学的家是一座庄园,从大门到主楼需要开车,正面背面都有自己的花园和园丁。
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但我想说的是:
承认现实的差距并不是说,别人家有庄园,我们一定也得拼出一座庄园。
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人费劲千辛万苦,才来到罗马,而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承认差距的真正意义在于,了解并承认世界本身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才能给到自己和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别让认知,成为我们给孩子的天花板。
很多时候,我们穷尽一生,想要达到的高度,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也许我们永远不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但我们可以成为比以前的自己更富有更优秀的人。
现在的公号里还流行一个观点,我也不赞同。
有人说:“当孩子问‘我们家是不是很穷?’这样的问题时,就应该警惕:孩子的虚荣心开始要冒头了!”
这口大锅,估计连“虚荣心”都不想背吧!
其实孩子小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单纯。就像暖暖,她希望要一个像小敏家一样的大电视,我想她关注的点,并不是大电视价值多少钱,而是看纪录片就更棒了啊!
孩子想要一个跟同学一样的文具盒,也可能不是因为文具盒多贵,而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跟同学的一致感和归宿感。
我们总还是习惯,把金钱与负面的很多事情挂钩,常常觉得谈钱就很羞耻。孩子贫富意识萌芽并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孩子一问就拉响警报。
反而,在这个时候,尽力去满足一下孩子的物质要求也许会是更好的答案。
那个妈妈完全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候,给孩子买一双好一点的运动鞋,而不是告诉孩子买鞋的钱需要存起来念大学。
我们都知道,3岁的时候想要一个大的玩偶熊,等到30岁才得到,再也不会有那样兴奋了。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当下能拥有一双好球鞋,可能意味着是多大的鼓励和为之努力的目标。
物质和金钱只是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它的好坏只看我们怎么去用它。适当的用美好的物质去鼓励孩子,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孩子也体会过,美好精致的事物和生活,他才会更多动力去争取更好的人生。
至于回答开头那个妈妈的问题,应该怎么告诉孩子我们买不起呢?
其实我觉得大大方方的告诉就好,不需要为拥有而羞耻,就也不需要为买不起而愧疚。
我会告诉孩子:
1.是的,他们的确比我们有钱。但我们也不穷,因为我们可以负担得起我们需要的东西。
2.的确还有很多更好的东西是我们买不起的。所以爸爸妈妈才要更加努力的工作。而你也要更加努力,这样你以后才能买得起自己想要的。
3.跟别人比没有意义。一个人再有钱,也总会有人比他更有钱。但我们可以跟自己比,我们通过努力,每天的日子都比前一天过得好,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