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爸妈营说】
本文是爸妈营【故事专题】的一篇好文
关注“爸妈营”,在主菜单回复“故事”
可查看超过200篇【故事专题】好文
公众号:书单(BookSelection)
最近两会召开,很多提案都上热搜了。
比如委员马光瑜建议:推迟放学时间,让学生做完作业再回家,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
这个新闻一出,我所在的家长群立刻就炸了,网上讨论的热度也很高。
一些父母举双手支持,毕竟已经苦“翘班接娃”、“隔代养育”、“陪写作业”久矣。
但还有一些父母反对,觉得这让本就不多的亲子时间,变得更少了。
我前几天看到一些文章,把996打工人的孩子,称之为“新型留守儿童”“互联网孤儿”,父母无暇陪伴孩子的内疚感,都溢出来了。
豆瓣上也有个《所以996的人有孩子了怎么办》的热帖,底下不乏这样的评论:
或者,必须放弃事业上的追求,找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甚至全职带娃,才算合格的陪伴吗?既不错过孩子的成长,搞事业又游刃有余的普通人,是真实存在的吗?为此,我采访了三个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看他们在鸡飞狗跳的带娃日常中,如何平衡事业、自我与家庭。看完他们的故事,也许你会对育儿这件事,有一些新的看法。(人物均为化名,为保护隐私,部分细节做改编处理。)7:30到家,8:00送老公出门,9:00打开电脑,写稿子。中午随意吃个外卖,休息个把小时,下午3:00出门接娃,4:00到家陪娃写作业……9:00上床折腾到10:00才睡,我再写会儿稿子……12:00左右上床睡觉。当年没有老人帮忙,老公又在鹅厂996。于是我从外企财务岗离职,全职在家带娃。本以为上了幼儿园就能回去上班,没想到更大的拦路虎还在后面——幼儿园下午3:30就放学。这些年在家,我管着财权,家务基本上由扫地机器人、洗衣机和小时工包办。在陪玩和接送孩子之余,我还能做点喜欢的事,每个月写稿子赚三四千块钱。所以时至今日,虽然鸡娃偶有崩溃,总体还是岁月静好。让孩子在学校做完作业再回家,不就像智能家电和钟点工一样,把我们从不擅长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吗?反正回家也是写作业,在学校写效率还更高。
我,38岁,已婚有房有娃,跟一个单身男人合租满4年了。在新宇宙中心回龙观,8000块每月的房租,我们一人分摊一半。夜里12点,当我结束在出租屋里的学习和工作,回到家中,看着孩子熟睡的面孔时,一种讽刺的感觉就涌上心头。不是不想参与儿子的成长,可一想起老婆那些冷嘲热讽,就觉得,这么凑合过吧。就算在超市里随手买两根香蕉,她都会骂我有打折的为什么不买。可我买了打折的,她又会嫌弃都快坏了,质问我是不是存心想害了孩子。其实我们也不是一直都这样的。刚结婚时我俩也很幸福,可有孩子以后,她就变了,说话越来越恶毒,对我越来越挑剔,脾气越来越暴躁。沙子再小,走时间长了也会硌脚;感情再深,也经不住日复一日的消磨。于是,我活成了一台单纯的赚钱机器,在这个家里越来越边缘化,这个家对我也逐渐可有可无。她多半也是这么想的吧。之所以没跟我离,除了钱和孩子,我想不到其它过下去的理由。至于推迟放学这事,我觉得要从更广的维度上看。毕竟在大厂996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福报”,更多人还是每个月几千块钱,,照样996甚至007。我一个学弟在乡镇当公务员,因为编制有限,一个人得干2个人的活,经常跟我抱怨“又穷又忙”。一年52个周,能休20个周末就谢天谢地了,加班费当然是不存在的,调休也没有。更别提医护、教师、私企职工、个体从业者了。现在网上有人说:“为人父母,如果你996是为了孩子,真的不如朝九晚五的工作然后多花点时间陪孩子。”如果孩子能晚点放学的话,那些有育儿焦虑的父母,和互相折磨的夫妻,都能稍微喘口气吧。
婆婆日常跟在宝宝屁股后,念叨“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老公日常念叨婆婆“不要跟宝宝说‘这不能做那不能做’”;我作为最佛系的那个,被迫成为全家的情绪救火员,一天下来没干什么事,却身心俱疲。4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到了最好,也都积攒了一肚子委屈,有冤无处诉。整个家庭如同一团越撕扯就缠得越紧的毛球,一方面把吸管插进彼此身上吸食能量,个个都吸得只剩一层皮;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承载的巨大的压力,又无处开闸泄洪。不光我们熬夜,连婆婆这种一开口就是老养生人的60后,都要报复性熬夜到凌晨2点。每个人都坐在濒临爆发的火山口,家,也越来越不堪重负。有一天,宝宝又把皮筋洒了一地,婆婆突然爆发吼娃,然后公公吼婆婆,婆婆又吼公公,老公一边吼婆婆一边吼公公一边满脸阴云地哄娃……我马上团购了亲子体验课,周末就带宝宝去了早教中心。逐渐习惯跟陌生人打交道后,我反手就把她塞进了小托班。<本以为会有分离焦虑,看了老师的反馈,我直呼好家伙>一开始,老公和婆婆有很多疑虑,挂心的连饭都吃不下。但我们逐渐发现,老人们有时间跟老家的亲戚朋友聊天了,夫妻属于自己、属于彼此的时间更多了,心气儿顺了,晚上和周末陪娃也更有耐心了。当然我也同意,孩子大一点再跟父母分离,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这一年下来,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里,其实根本就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重要。(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一个人是长成伏地魔还是哈利·波特,父母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还是要看他有没有赫敏、罗恩和邓布利多。这些年,原生家庭问题甚嚣尘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拔高。诚然,这些讨论都是进步且有意义的,但也有人被焦虑裹挟,因此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生怕哪句话没说对,哪件事不到位,从而毁了孩子的一生。但我最近看了一本《教养的迷思》,作者却用众多证据证明了一个不同的观点: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团体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是六岁到十二岁。住家环境、朋友同学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大。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使孩子变成我们所要的人,但这完全是个错觉。放弃吧!孩子不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父母可以随意在上面画出他们的理想与梦想。我觉得,生养孩子当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但也无需用“996孤儿”、“新一代留守儿童”来自我恐吓。我们能做的,无非是有工作就认真干,陪孩子就专心陪,遇到问题一起面对,享受今生相伴的缘分。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这里有一群三观正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推荐好书。关注书单,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变成更好的人。转载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 近期爆款好物推荐 ~
点击
点击超迷你!家用必备的打印机?远程操控,轻松陪娃10多年
感谢你的阅读,爸妈营特别准备了一个感恩抽奖,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
666元,333个红包,明晚22点开奖!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关注我们,每日红包宠粉,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