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聊一聊鸡娃背后的心理及原因(点击阅读:)
每年4月的最后一天,叫做“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中文翻译过来,就叫做“国际不打孩子日”,是美国的一个反体罚组织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有效管教中心)从1998年开始提倡的。主要针对的是美国一些社群中比较常见的家长暴力管教、虐待儿童的情况。到今年已经20多年了。
“不打孩子”这四个字说的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麻烦。比如美国白人家庭以前家暴比例非常高,而之后随着大规模的媒体宣传,白人家庭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很担心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很反对打孩子,反而让原来问题不严重的亚裔等少数族群家庭变成了打孩子的“代言人”(点击阅读:)。
但很多美国家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担心负面心理影响,变得不敢管教孩子,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美国孩子,却并没有真的体现出在心理抗压承受能力上的优势(点击阅读:)。
那如何寻找合理的平衡点,来更“安全有效”的管教孩子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国际救助儿童会基金组织(Save the Children Federation)在2012年,曾经做了一组反家庭暴力的活动宣传图,获得了“广告界奥斯卡”:戛纳国际创意节大奖。
这组图片用形象和震撼的方式,描绘了被虐待儿童成长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一生轮回”,展示了救助儿童会希望我们了解到的一个数字,也是图片角落里的那句话 ——"70 percent of abused children turn into abusive adults." /70%被虐待的儿童长大成人后会虐待儿童。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过于冷冰冰,但也说明了一个冷冰冰的事实:打孩子,也就是虐待儿童,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的“心理遗传病”。家庭暴力是我们社会的心理遗传病,它破坏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并将ta们塑造成未来更可能施行暴力的人格。
这是为什么呢?
从社会正常道德视角来看儿童相关的家庭暴力虐待事件,儿童毋庸置疑是无辜的受害者。但作为当事人,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并不这样想。
英国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贝恩曾经这样描述过儿童的心理:“他们宁愿成为天堂中的罪人,也不想当地狱中的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