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了来自“一个老父亲”的私信:
首先,想给这位用心的老父亲点个赞。
经常看到类似“丧偶式育儿”“中国家庭父亲缺失”的报道,再加上我们公号粉丝里,绝大部分都是妈妈,所以突然看到有爸爸来咨询育儿问题,我还挺惊喜的。
其次,关于自主阅读的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陆陆续续说了一些,但似乎确实不像以前说亲子阅读时那么多、那么系统。
有不少读者爸妈,是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开始关注我们公号的。对于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念叨的“亲子共读”,很多家庭已经做得很好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需要从亲子共读向自主阅读过渡的时候,却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习惯了爸爸妈妈陪着读书、讲故事,对“自主阅读”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会抗拒。
看起来,自主阅读已经成了学龄期妈妈们的一块心病。很多人跟我说,让我写一篇文章,详细说说如何培养孩子自主阅读。
……你们是不是想用这个办法逼死我,然后继承我的全套哈利波特?
自主阅读这件事,是用一篇文章就能说清的吗???
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可能会用好几篇文章,来跟大家唠唠“关于自主阅读的那些事儿”。
这个问题,是来咨询自主阅读的父母里,最常问的。
不过很遗憾,我的回答只能是:没有统一标准。
最近,我们的“不焦虑的育娃群”里经常会聊起阅读的话题,群里的妈妈们也纷纷分享起自己孩子的自主阅读过程。
和大家聊过之后,我愈发认识到,真的很难单纯用年龄来界定自主阅读开始的时间。
比如我们群里,有中班就可以自读《毛泽东传》的神童、有二年级开始学《古文观止》的牛娃,当然,更多的是像暖暖这样,从学龄前开始过渡,到二三年级终于能实现自主阅读的普娃。
就算是同一年龄的孩子,家庭环境的影响、生理发育的快慢、日常识字的数量、学习习惯的塑造、阅读兴趣的不同……都会影响自主阅读开始和完成的时间。
拿暖暖来说。
在她开始有自主阅读的意识之前,我们一起共度了四年多的亲子共读时光。到四岁半左右,她会在我给她读绘本时,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问我:“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是什么意思?”我猜想,她应该是到了“识字敏感期”,才会有主动要求认字的兴趣和欲望。
五岁多的时候,她有时会指着绘本上的文字,给我读宫西达也、读迪士尼故事。不过,因为一直没有系统地给她教识字,导致我觉得她的指读,其实是因为这些书读了太多太多遍,熟到她已经能背下来了。所以,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都还是亲子式的——我读、她听。
直到有一次,我带了一些新的绘本回家。
还没来得及收拾进书柜,我就接到同事的电话,需要紧急处理一项工作。
等我工作完出来,看到暖暖正安安静静地坐在地上,一本一本地翻看这些新书。看到兴起时,,还会哈哈大笑。
我在旁边偷看了很久,等她把这些书都翻完,才走过去问她:看得那么高兴啊?你都能看得懂吗?
“能啊!”她说。然后随便翻开一本,给我念了起来。
其实她读的时候,有很多错读、漏读、加字,可就这么磕磕巴巴地,竟然读完整本书。一问这个故事讲的啥,她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这让我大感意外。
从此之后,我会在每次亲子共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加入自主阅读。一开始是我给她读三本,她给我读一本,慢慢地变成我读一本、她读一本。再后来,我们会每周拿出一天,专门进行自主阅读。
不过,这个时期的阅读对象,仅仅是字少、图多、易懂的绘本。甚至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说,还不能真正称之为“自主阅读”,顶多算是一个过渡阶段。
从绘本到注音书,再到无拼音桥梁书,再再到《哈利波特》这种儿童文学,这段路,暖暖又走了三年。直到去年,我才真正有底气告诉别人:“暖暖可以自主阅读了。”
在自主阅读这件事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孩子不能自主阅读,是因为识字量不够。
这一观点并不绝对。
如果说学龄前孩子进行自主阅读,最大的障碍是识字量的话,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些已经学完了拼音、光是课本识字量就有800-1000的二三年级学生,也会抗拒自主阅读呢?
在我看来,识字是自主阅读的开端,却不是“第一步”。
我在读到一本心仪的好书时,常常会有期待、兴奋、惊喜、纠结、悲伤、意犹未尽……等等多样化的情绪。正是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才会让人觉得,阅读是一件令人沉醉的事情。
在暖暖最初接触阅读的那几年,给她看什么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来选的。
低龄宝宝的世界,是一张崭新的白纸。他们对身边能感知到的一切,都保持着极大的好奇。所以,无论我拿出什么书,她都能饶有兴趣地听故事、看图画。
不过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她对阅读素材的主题,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性。有很多我精挑细选买回来的书,她完全不感兴趣,有些我自己觉得just so so的,她却痴迷到不行。
像《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我在暖暖五岁多的时候就入手了。
本来觉得它的画风和语言风格,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她肯定会很喜欢。没想到,带回家给暖暖一看,她粗粗浏览了两本,就兴趣缺缺地走了。
于是,这套书束之高阁,连我自己都忘记了。直到去年疫情期间,暖暖不知怎么地又翻了出来,看得如痴如醉。
之前郝景芳老师来我们直播间的时候,说起自己遇见过同样的情况。
她在给女儿读书的时候,会让孩子自己选择想看的书。因为她发现,有些书孩子会反复挑选,看了几十遍都看不烦,但有的书——例如她慕名入手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大部头百科全书等等——孩子翻两下就再也没看过,现在已经彻底成为镇宅宝物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尽快过渡到自主阅读,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带他去逛一次书店。
很多城市,现在都有做得很好的书店。这些书店大多会有专门的童书区,还有不少拆封的样书可以让孩子就地试读,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购买。
一个小小的Tip:
实体书店一般很少打折,特别是赶上当当书香节、双十一之类的电商促销,实体书店的价格简直毫无竞争力。所以我们去书店之前,我会跟暖暖商量好:你可以多挑几本想看的书,这次我们先买一本你最最最想看的,剩下的书,妈妈先加到购物车,等网上有活动的时候,再一起搬回家。
五一去成都,我还专门带暖暖逛了传说中的方所书店
即使你所在的城市,没有这么好的书店,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在网上挑选想看的书籍。当然了,相比实体书店,网店的书籍更多更杂,孩子可能很容易就眼花缭乱,不知道怎么选了。
如果是这样,爸爸妈妈们先预挑一批,或者告诉孩子,如何通过年龄、类别、排行榜等筛选书籍。这其实也是一个技能学习的过程哦!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一样。
试着把选书的权利交给孩子,或许,你就能惊喜地看到,这会变成孩子迈出自主阅读的第一步。
孩子在阅读,我们在干吗?
我对阅读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暖姥姥的耳濡目染。
之前跟大家说过,暖姥姥曾经是一位法官。不过,她还有一个隐藏身份:重庆市作协成员。曾经有一年,我还跟着她一起参加作协的中秋诗会,印象中,我对“飞花令”的最初了解就是从那次诗会上开始的。
作为资深文学爱好者和业余创作者的暖姥姥,一直特别重视培养我的阅读习惯。以前,我们家里除了暖姥爷每天看看新闻联播外,平时基本很少看电视,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我们各占据一个角落,各自读喜欢的书籍。虽然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不过在买书这件事上,暖姥姥几乎是有求必应。
之前群里有妈妈,让我推荐故事机、绘本课。这可把我难住了。
我一直觉得,亲子共读的重点,并不是在于“共读”,而是“亲子”。
我自己是非常享受带娃阅读的过程,除了不能亲自读书(比如工作、开车或者做家务)的时候,会给暖暖听一下喜马拉雅外,更多时候,我们俩会窝在家里的阅读角,她柔软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一脸认真地听我给她读故事。
虽然有时会把一本书翻来覆去读个七八九十遍,读到我口干舌燥、大脑缺氧,但不得不说,那也是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让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但这种幸福时刻,在暖暖开始自主阅读之后,变得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是孩子心智逐渐成熟之后,没有小时候那么黏人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这两年越来越忙,她的课业也越来越重,能窝在一起看书的时间自然变少了。
所以,我俩在今年春节的时候做了一个约定:每周至少要保证不少于2个小时的共同阅读时间。
这个共同阅读,不是像小时候那样共读一本书,而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读书。她可以读她的《哈利波特》,我可以读我的《长安客》,然后,我们彼此分享这次阅读里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或者一个情节。
这样一来,既享受了亲密的亲子时光,顺便还能训练她对阅读素材的归纳、提炼、总结。一举两得!
前段时间,有一位妈妈来找我咨询自主阅读的问题。跟她聊了之后,我不太客气地怼了她两句:
如果这位妈妈看到了这里,我要再跟你说声“抱歉”啦!
将心比心想一想,如果我小时候,暖姥姥和姥爷在我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我旁边刷抖音、刷电视剧、打游戏,可能我也不会那么专注地学习和阅读。毕竟对于小孩子来说,会响、会动的视频和游戏,可比一个个躺在书上的文字有吸引力多了。
虽然我并不认同要做“完美父母”,但在有些事情上,父母的确是孩子最佳的模仿对象。
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每次看到有妈妈跟我探讨关于阅读的话题,我都特别开心。每次写有关阅读的观点、方法,或者书单推荐类的文章,我都会灵感四溢,下笔有神。
但同时,也隐隐感到压力,因为阅读,实在是一个既重要、又宏大的课题。怎么读、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这些很难放在一篇文章里说清楚、讲明白,甚至每个问题,都值得分别写一篇独立的文章。
因此,未来我也尽可能地,多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主阅读的内容。如果你也在关注这个话题,可以点击“赞”和“在看”,让我知道你们的需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