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大家最关注的新闻,可能就是关于新的人口普查报告的出炉,以及引发的相关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
前天文章的开篇我们提过,网上大部分过度延伸的惊悚文章,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研读。尤其是拿不同来源,不同统计方式的数据,不加说明分析就放在一起大锅炒,这是统计学的大忌。这么做的文章,没有要认真读的必要。
不过这种抓眼球的“统计学”文章,并不是我们今天的讨论重点。中国人口停止增长,逐步减少,这个事情迟早会发生,至于是今年发生,还是明年,还是5年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无需突然惊诧。
看到这两天互联网上弥漫的负面恐慌情绪,我个人是有点时空错乱的。因为依稀记得自己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地理老师曾经感慨过数次: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太多了,每个人能分到的资源就很少,以中国的地理情况,对比欧美,如果只有5-6亿人,那就太好了。
那时候小小的心灵中,就留下这样一个概念: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会更好。然后担心中国人口越来越多怎么办。
而过了几十年,担心了几十年的人口增长,现在终于放缓快停止了,突然又跟我说现在要开始改为担心人口减少?
啊?……
一个国家的人口不是增加就是减少,如果人口增加也害怕,人口减少也害怕,那就只剩下害怕了。所以对于人口的变化,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一个政治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来了解它的原因、后果和面对的方式。
但第一步,是要先明白所谓的“经济发展要靠庞大的人口红利”,这是错的。
这些年占据主流的人口红利理论,从现实层面其实很容易驳斥掉 —— 如果人口年轻,出生率高,就能带来经济发展,那这个世界上最富有强大的,应该是印度和非洲国家。
其实这种“人口就是国家红利,人口多的国家就更有未来”的理论,没诞生多少年。传统的主流观点可不是这么说的。
记得改革开放开始后的前些年,世界大多不看好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会导致中国无法快速发展经济。这也符合传统主流对人口的看法。
传统的人口经济学理论,以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在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为代表,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国家的黑洞,因为人口增长呈现几何级数,而生活资料却只能以算术级数来增长,所以人口增长迟早会吃掉所有资源,人口多的国家就会很贫困。
而历史上国家的兴衰,也的确一次次的证明了这个观点。一个国家的快速强盛大多是在还是小国,和由小变大的过程中。就像罗马从一个城市成为横跨三大洲的霸主,蒙古从一个部落席卷大陆,秦、汉、唐、宋、明、清,也都是如此。
以西方的视角,近现代世界的强国兴起之路,也往往是一个人口较少(如几百万)的国家,依靠军事或商业扩张、用剥削殖民地等方式快速积累财富,实现人均财富的快速增长,就像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
所以近代史上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国”,往往相对贫弱甚至是被殖民剥削的对象。几百万人口的英国可以殖民1亿多人的印度次大陆。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只有300万人,同时期墨西哥有600万+的人口,印第安人更是几千万。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欧洲人口最多的俄罗斯,拥有全球第一大的国土面积,人口密度其实很低,但一般也是被看做是个军事强大但经济贫瘠落后的国家。
这个理论没什么问题,直到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之所以这10年西方学者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兴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奇迹 —— 虽然很多中国人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但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已经拥有庞大人口负担的贫弱大国,能够兴起强大。
因为当一个人口大国本身已经贫穷,那它无法再压制复杂的内部矛盾,基本就会因为内患而分裂灭亡,更谈不上什么兴起。这也是这些年一些“中国崩溃论”的理论基础之一。
所以现在似乎是被当做是常识的“人口多是红利,人口多有助于经济发展”,其实并不是什么常识。从“人口太多是负担,经济不可能发展起来”的人口负担理论,到“大量人口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的人口红利理论。这个转变背后只是一件事情,就是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打破了原先的“常识”,形成了新的理论。
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是外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新一轮的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但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很多就很难理解了 —— 比如小平同志那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明白中华文化圈特殊的“集体意识”,就不可能想明白,更不可能复制。
当无法理解的时候,人就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如果看到A和B同时发生,就认为它们有因果关系。
于是,虽然很难理解中国发展的特殊内因,但不妨碍那些专家或媒体,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贸易国的成就,直接归结于它们眼中中国显著的特点—— 第一人口大国。
所以世界突然“想通了”:原来庞大的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红利而不是负担。
但他们错误的倒置了因果关系:并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工模式,成就了中国。而是中国根据自己当时的现实条件,摸索和创造出了最适合中国特点的“世界代工”模式。
准确的说,是中国人民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将原本世界认为中国经济的人口包袱,转变成了“人口优势”。只是这个过程看上去太过顺理成章,以至于很多专家都忘了过去的人口理论和案例,开始认为拥有大量人口才是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
结果就顺便坑了印度朋友。
也同样因为这样,这些经济学者认为:既然中国人口开始停滞减少、印度东南亚非洲的人口激增,之后的经济发展热点、工业重心就会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中国经济就会衰退,所谓“未富先老”的言论甚嚣尘上。
由于国外的学术优势和媒体优势,这样的观点也逐渐被很多中国人所接受,认为自己的优势就是人多,现在人不多了,老了,就麻烦了。天天焦虑不已。
但当初人口多,你们觉得是重大利空,现在人口变少,你们还说是重大利空,不累么?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理解,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我们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这种“新人口优势论”的核心很简单,就是认为因为年轻人的劳动效率>中年人>老年人,所以年轻人是生产力,而老年人是负担。因此一个国家年轻人越多越好,老年人多了就扣分。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上升,那自然就比不上年轻的南亚、东南亚国家了。
不过这种“人口红利”思路和传统的人口负担理论都具有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把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量化个体来看待,计算每个人创造的收益和消耗的成本,得出这个人是资产,还是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