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笔顺”的问题,我被大宝质疑“博士妈妈,连一年级的字都不会写”:陪娃写作业,这次最尴尬。
今天再跟大家聊聊,我俩之间的另一场“口舌之战”,和古诗有关。
大家对杜牧《山行》这首诗,应该都不陌生。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宝在朗读的时候,第一句中的“斜”,读的是xié。
xié?不对吧,我记得当初学这首诗的时候,老师在旁边耳提面命——这个字不能读xié,要读xiá。
于是,我告诉大宝,斜字读错了,应该读xiá。
谁知大宝听了非常不服气,说我错了,还找来了证据,原来在书里标注的读音就是xié。
我看了更疑惑了,难道是书的内容出现了错误?
既然有疑惑,就要去解决。于是,我又查阅了很多资料,仔细研究了一番。
今天,我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大家汇报一下,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读音为啥要改,以及究竟怎么读才对~
古诗读音被改了?
上网一查才知道,古诗中一些字更改读音,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网友都曾为此愤愤不平,觉得这是在照顾“文盲”。
除了前面提到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竟然不读“cuī”,而读“shuāi”。
再比如《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
以前我们都读“jì”,代表“一人一马”,但是,现在孩子们学的是“qí”,就是这么简单直接,这么猝不及防。
教材中类似一些改变字音的字还不少,比如:
“说客”“说服”的“说”,以前读“shuì”,现在规定读“shuō”;“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现在规定读“gěng”;
不仅是小学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里也有类似的改动。
比如《桃花源记》里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里面的“要”,以前读“yāo”(同邀),现在直接读“yào”了。
那么,这些古诗的读音为什么要改?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还得从头说起,先看看这些字之前的读音是怎么来的。
①破读
咱们小时候普遍被教导:当“骑”做一人一马讲,不读qí,而读jì。所以,“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读jì,其理论依据是“破读”。
但这种做法并不合规范。
所谓“破读”,也叫“读破”、“破音异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给出的定义是:
“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食食人”,我们通常把第二个“食”读成“sì”,以作区分。但这种做法,起源于古代的注经家们,长久以来因人而异,并无统一标准。
虽然自两汉开始,就有人试图把它规范化、理论化,但并没有成功。毕竟,就像语言学家汪泰荣所说:
“由于标准和界限不明,(因字义改变读音)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普遍实行。”
但因种种原因,咱们的老版教材依然“我行我素”,完全没有遵照国家语委发布的《审音表》。因此,被汪泰荣批评为“泥古风气”。
其实早在1963年,《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就已明确“骑qí,不取jì音”。
直到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仍写明“骑,统读qí”。
②误读
再来说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这首诗在古今传承中有多个版本,“鬓毛衰”也有写作“鬓毛催”的。
但查阅唐诗,基本上没有“鬓毛+催”的组合,普遍都是“鬓毛+衰”,形容诗人已经衰老。
在咱们的中小学教材中,的确采用的也是“鬓毛衰”,所以不存在“cuī”的读音了。
同时,从韵律上看,不管是读“cuī”还是“shuāi”,都无法做到完全押韵。所以,“cuī”是一种误读。
③押韵
备受争议的“斜”,咱们之所以在古诗中读“xiá”,主要是考虑“押韵”。在《山行》一诗中,如果将“斜”读成“xié”,就无法和后面诗句中的“家”、“花”押韵了。
这里涉及韵律中的一个知识点:“斜”字属于下平六麻,如果放在古诗中押“麻韵”,也就是落在“a”音上,就读“xiá”比较好。
所以,严格来说,《山行》中的“斜”读成“xiá”或“xié”均可,只是前者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
那么,我们怎么教孩子才对?
既然“斜”读作“xiá”,更能让孩子感受古诗之韵,那么有童靴可能要问了,教材注音是不是错的呢?
并非如此。
①字音并无对错之分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音、字形都会因时间推移和地域不同而有所变化。正所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所以,我们不能说普通话是对的,方言是错的;古音是对的,今音是错的。反之亦然。
但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人们更好地交流,规范语言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们才要统一普通话的读音。
②拘泥“古音”并不可取
在我小时候,老师曾说“斜”读“xiá”是古音。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古汉语发音是很难用今天的汉语拼音来表示的。
甚至,由于诗人们的居住地不同,咱们也无法准确判断他们作诗时使用的语言是四川话、广东话还是客家话……
所以,咱们大可不必拘泥“古音”的说法。就把研究古音的工作留给专业人士吧!
③教材注音有依据
虽然现在孩子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读音和咱们儿时不同了。但放下妄议,看清其依据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此,咱们可以看看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的回应。
他说,“教材和教学中应秉持一个原则:遵从现代人的习惯和诗的原意来读诗,平仄格律不宜作为硬性要求……考试不应考这类问题。”
一言以蔽之,就是用现代读音去读古诗完全没问题,也不能将此作为考点细究。
同时,温儒敏主编也指出,如果学写旧体诗、研究格律诗的人,或者古诗朗诵表演等,又另当别论了。
那么,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童靴们要怎么教孩子?我认为,这也简单——
如果不是专业学者,咱就放心把读音教给老师和教材吧。
要是孩子感兴趣,可以给他们讲讲格律;但要是考试真考到了,一定要按老师教的写~
要是手边没有教材,孩子又问到了,那怎么办?也简单——
查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一定要让孩子养成独立查字典的好习惯,怎么能充分用好字典这个无声的老师,大家可以看这篇:纠结了很久,还是觉得这篇文章应该发出来...)
总的原则是:单音字,,按照字典里的读音读;多音字,按照具体字义进行选择。
此外,为了严谨,还可以再查一下最新版《审音表》。
好啦,“古音读音”的问题,就先聊到这儿了。也欢迎大家留言,跟我说说你的看法哦~
川妈说说
背古诗,好像是孩子逃不掉的一件功课。二宝现在说话表达,几乎无障碍。我们非常自然、有意无意地开始教她一些简单的古诗。五一在银川沙湖玩,看到黑天鹅,她随口背出来《鹅》,让我们小小惊喜一下。
这让我不由得地感慨,诗词的魅力和意义。很小的孩子也能朗朗上口,甚至理解其中的含义。孩子为什么要学古诗?好像已经没有解释的必要。
推荐阅读
我终于把自己逼成了才女!
海淀妈妈和西城妈妈难得的共识:看似简答的它,却是孩子最大的绊脚石
纠结了很久,还是觉得这篇文章应该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