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周六,袁隆平院士逝世。这两天,全球的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形式来怀念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
但在哀悼的氛围下,还是有一些奇怪的声音。22日@平安天津 通报了一则消息,一位网民因在网络上发表对袁隆平院士的侮辱性言论,被公安机关采取了强制措施,并在进行相关调查。
这个消息,在网上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这种处罚是否是侵害了个人的言论权力。
因为网上纪念袁院士的文章已经很多,原本没有想再专门发一篇,但看到这些争议,今天还是忍不住想聊几句:
首先,朋友圈虽然不属于大众媒体,但也不是私下聊天。在既往的判例中,这算是一个灰色地带。
针对这个案例来说,我们支持执法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并依法规进行适度的惩处。
因为言论自由,不包括公开侮辱逝去的先烈。
袁隆平院士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却远超过一般的院士科学家。这背后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因为他的功绩,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第一次有人能做到。
一治一乱,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循环,背后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口和粮食之间的矛盾,其实前几天在讨论人口普查的文章中(点击阅读:),也提到过相关的问题:人口的增长远超过资源的增长,因此当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资源就越来越少,最终会导致社会崩溃。
传统的中国社会一次次的面对同样的问题,当人口越来越多,就会出现粮食不足的问题,而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会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崩溃,当在乱世损失大量人口之后,资源相对再次丰富,才会有新的王朝兴起。所以在中国,粮食永远是社会最关注的事情,耕读二字,贯穿了几千年前的历史。
在新的时代,我们依旧要面对同样的自然规律。一方面中国人口快速增长,从建国时的5.4亿一路激增到了十几亿。另一方面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耕地更是有限的,又要保护环境退耕还林,又要保证工业和居住用地的超高速成长。在越来越宝贵、越稀少的耕地上,必须生长出越来越多的粮食,才能让中国人吃饱饭,才可能有安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这一点,背后有无数农业科学家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但袁隆平院士,无疑是最重要的那个人。在中华文明中,对实现了让每个人吃饱饭这种功绩的人,会有一个特别的称号 —— 圣人。
我们曾经写过,中国并不是神本主义的社会,我们所关注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来世、天堂或者地狱(点击阅读:)。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并没有用宗教去解决对未知的恐惧,,而是关注人世间。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神仙,但占据至高位置,成为中国文化中被真正崇拜对象的,并不是“神”,而是“圣人”。
想成为圣人,很难,皇帝可以给自己封神,加上几十个字的真君称号,或者成为现世佛。但没有什么皇帝,敢随意给自己“封圣”。因为关于圣人的标准。最著名的那位孔圣人,曾经给过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
那孔夫子认为什么是“圣”呢?《论语·雍也篇》中这样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广施恩惠济民于患难的人,是不是可以叫做“仁”呢?孔子回答:这怎么可能只是仁呢?这一定是圣人了。就连尧舜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尧舜禹三代,是中国历代皇帝不可逾越的目标。那连尧舜都无法成为圣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自然也不要有什么妄念了。
所以圣人的标准很简单明了: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受到恩惠,排除他们的苦难。但实现却很难。孔夫子自己因为有教无类开创儒学,奠定后面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石,被称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因此被后人尊为孔圣人。但他活着的时候,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不认为自己能达到圣人的标准。
同样,袁隆平院士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有多神圣伟大,但纵观历史,他所做的事情,他所实现的功绩,是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换句话说,他在几千年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可以和极少数被世世代代中国人敬仰的人并肩。而中国人民对他的自然爱戴,也是在证实这一点。
时代不同,现在已经不再会有“封圣”,我相信袁先生也不在乎这一点虚名,但作为被他所泽被的普通中国人,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有侮辱他的自由。
这是我的信仰。
言论有自由,但言论的自由从来都不包含侮辱攻击他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