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斑不用管,自行消退;
太田痣的每年眼科检查一次,有症状时立即去检查;
伊藤痣一般没啥事,不用眼科检查;
蓝痣增长迅速的、大的、多结节的需要检查,小于 1cm、不长的不用处理。
蒙古斑是什么样子的?
太田痣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处理?
伊藤痣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处理?
篮痣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处理?
蒙古斑 (Mongolian spots) ,学名是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dermal melanocytosis),那为啥叫蒙古斑,这是命名者的错误认识。
蒙古斑是工作在日本的德国医生巴尔茨在1883年命名的[1],在日本婴儿身上发现这种斑后,他研究发现蒙古人中这种斑最多,就以此命名了。当然现在研究发现,黄色人种最常见,黑色人种也不少见,白色人种也有,只是比例较少。
这位德国医生挺牛的,是日本现代医学的联合奠基人,也是皇室的私人医生。
蒙古斑其实就是真皮内的黑素细胞从真皮向表皮迁移时,停止了,由于黑素细胞滞留在真皮处导致的[2,7],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蓝灰色斑片,也有棕色或色蓝绿色表现的。
图片来源见水印
等等,为啥是黑素细胞多,表现不是黑色,而是蓝灰色呢?这是因为色素颗粒位于真皮深处,由于Tyndall 效应(记住是一种光学效应就好),优先散射波长较短(蓝色)的光导致的。
如上面图片所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骶臀部,大的直径能大于 10cm。之后是肩部(下图),在头面部或四肢屈面也有。
图片来源见水印
蒙古斑能自行消退,在生后第 1-2 年里逐渐消退,10 来岁时,绝大多数孩子的蒙古斑就都消退了,少部分腰骶部的会持续到成年。
蒙古斑没啥危害,不会恶变,仅仅是开始有些不好看,所以,大家都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那哪些情况需要注意呢,继续看。
太田痣(Nevus of Ota),看名字,像是日本人命名的疾病,确实也是,这是 1939 年由日本的 Masao ta 首次报道的疾病。
这个疾病也是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的一种,主要位于前额、面颊、眼部皮肤和眼睛巩膜[3],主要累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口腔、鼻部偶尔也会累及。
图片来源见水印,上图是额部的太田痣
图片来源见水印,巩膜(眼白)处的太田痣
太田痣和蒙古斑表现差不多,差别是位置不同,出现时间上,蒙古斑几乎都是生后就有,太田痣有一半左右在青春期出现,同时这种斑不会消退,而是在青春期时会加深或者变大。
那这种斑有啥危害吗?为啥要注意呢?大多数情况也没啥问题,就是不好看,少部分情况和青光眼相关,罕见情况下,和黑色素瘤相关。
研究发现,10%的患者中,青光眼和眼部太田痣相关[4],发现时,大部分都是中年以后;另外还有些病例报告发现太田痣和黑色素瘤相关,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是可能致死,所以也要关注。
黑素瘤白人比黄种人多,发现时年龄通常较大,最常见的部位是眼脉络膜,其他部位比如眼眶、皮肤也可能发生。
在儿童中的报道中[5],一个12岁的孩子,在左耳后(下图 B)、左侧耳内鼓膜处、左侧口腔粘膜内有太田痣,左侧腮腺处,近 2 月有疼痛性肿块增大的病史,进行该处活检提示黑色素瘤,给与手术治疗,但是手术后还是发现广泛转移,孩子诊断 8 个月后死亡。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所以,虽然太田痣发生青光眼和恶性肿瘤的比例比较低,但是鉴于其严重性,对于儿童还是要注意的,因为眼部问题最常见,目前建议每年对这些孩子进行一次眼科检查,明确是否有异常出现。
当出现眼部疼痛、视力问题时,更要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除了有太田痣外,临近部位还有皮肤的突起、结节、疼痛,虽然导致黑素瘤的可能性很小,也要尽早就医,明确诊疗。
皮肤上的太田痣,因为不会消退,会影响面部美观,如果想治疗,去皮肤科吧,能治疗的,具体怎么治疗,听皮肤科医生啊。
伊藤痣(Nevus of Ito ),嗯,这也是日本医生名字命名的疾病,其和太田痣的临床表现、病理上和上面讲的太田痣类似,只是出现的部位不同,多在肩部(肩峰三角肌)出现,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上图也是伊藤痣,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种伊藤痣和位于肩膀上的蒙古斑比较难鉴别,如果开始分辨不出啦,就等着吧,看其消退情况,如果消退,,那就是蒙古斑,不消退,就按照伊藤痣处理。
有伊藤痣的孩子很少,即使是诊断了伊藤痣,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其虽然有导致黑素瘤的可能性,但是非常罕见,也不影响眼睛。所以,不需要定期看眼科,只要评估黑素瘤就行了[6]。
这个问题的治疗和太田痣一样。
蓝痣(Blue nevi),故名思议,就是蓝色的痣,虽然是蓝色的,但其原理也是真皮内, 树突状黑素细胞的良性增生导致的。
至于为啥是蓝色,在蒙古斑里面讲了,可以回去看看。
篮痣多出现在头颈部、四肢远端背侧、骶骨部,可表现为蓝色的小丘疹(小于 1cm),或者大于 1cm 的结节[8-10],不凸起的也有,如下图所示。
那蓝痣有问题吗?一般认为其恶化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如果其生长快速,外观发生变化,直径大于 2cm,出现多结节表现,建议皮肤检查,进行活检明确是否有恶化[8]。
如果皮损小于 1cm,常年保持不变化,可以观察,不需要治疗[9]。
[1] Mongolian spot.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ngolian_spot
[2] Erin Mathes.新生儿和婴儿的皮肤病变.UPTODATE.2019.
[3] Julie V Schaffer.除黑素细胞痣(黑痣)以外的良性色素性皮肤病.UPTODATE.2021.
[4] Khawly JA, Imami N, Shields MB. Glaucoma associatedwith the nevus of ota.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 1995;113(9):1208–1209.
[5] Lindsey. Malignant melanoma from a nevus of Ota in apediatric patient with fatal outcom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Dermatology, 2013,69(4), e195–e197. doi:10.1016/j.jaad.2013.05.009
[6] DynaMed[Internet]. Ipswich (MA): EBSCO Information Services. 1995 - . RecordNo. T910009, Dermal Melanocytosis (Nevus of Ota, Nevus of Ito);[updated 2018 Nov 30, cited place cited date her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dynamed.com/topics/dmp~AN~T910009.Registration and login required.
[7] 蒙古斑.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 2 版.
[8] blue nevi.visualdx.2018.
[9] 蓝痣.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 2 版.
[10].Raegan Hunt.获得性黑素细胞痣.UPTODATE.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