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云白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近日,在网上一个话题:“自卑型人格有多累?”
一个热评回答是这样的:
感情上,即使遇到喜欢的人,也总是感觉自己配不上对方,因而屡屡错过;
生活中,与人相处小心翼翼,习惯性讨好,不懂拒绝,情绪波动大……
寥寥几句,引来底下5000多条的热议:“这种自卑人格到底哪里来的?这是个世纪病。”
想起李玫瑾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每个人的性格密码,早已经镌刻在他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自卑的孩子身后,往往都站着这3种父母。
刻意贬低孩子的家庭
“看看别人,你太差劲了……”
“养一个孩子就怕什么?”
李玫瑾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怕他不够优秀,就怕他觉得“自己是个垃圾”。
在对1000名孩子做过心理调查之后,李玫瑾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真相:
经常被父母贬低责骂的孩子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其中25.7%的孩子可能会“自卑、抑郁”。
然而,生活中,有些父母却对此毫不了解,习惯通过贬低“鞭策”孩子上进,防止孩子骄傲。
《少年说》中,有一位女孩就曾吐露自己的心酸经历:从小到大,她听的最多的就是妈妈的“贬低式激励”。
为了刺激她努力,妈妈会当着弟弟的面贬低她:
“不要以后像你姐一样,干啥啥不行,学习真的一塌糊涂,啥都干不了!”
考试考砸了,妈妈一通电话过来,不是温情的安慰与鼓励,而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嘲讽”:
“再考这样,你就不用去学校了,哪凉快哪待去!”
“你真是一个人才,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的呢?”
不喜欢女儿过度打扮自己,一看到女儿买动漫中的裙子,妈妈就“人身攻击”:
“你看看你,眼睛长哪里去了?哪里觉得这个衣服好看?”
“有土又丑,又廉价又幼稚!”
“要是以后再买这种衣服,把你和衣服一起丢出去!”
尽管妈妈站在台下,一再解释自己只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才采用犀利直白的“激将法”。
可女孩却始终不愿意认同。
因为妈妈的那些话,已经对她造成了伤害,时常让她自我怀疑。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不是个例。
中国社科院等机构曾发布一份《青少年蓝皮书》,调查整理出了孩子们常听到但最不喜欢的五句话。
其中,有两句就与“刻意贬低”有关:“你看别人家的孩子!”“真没用!”
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每一句评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父母总是鸡蛋里挑骨头,专挑孩子的差处下手,那么孩子也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点上,长此以往,内心难免会失了自信。
李玫瑾说过:“有时候孩子学习上失败了,已经特别沮丧了,我们千万不要再打击他的自尊心,那么要找到他其他的优点来鼓励他,让孩子找到自尊。”
不是所有的鸟,都得是一个颜色。
聪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身上找属于他的亮点。
该夸的时候不吝啬,该批评的时候也不失尺寸,如此才能淡化孩子缺点,强化孩子的优点。
热衷情感勒索的家庭
“为了你,爸妈辛苦了一辈子……”
李玫瑾说过:“只要孩子一过12岁,父母第一个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别把孩子当成你的“下级”。
可是,很多父母却常常反其道而行,看着一天天长大,他们反倒把更多的压力与精力投放到孩子的身上,试图精神控制孩子。
“爸妈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是爸妈下半辈子的全部希望。”
每天不断地重复,,只为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自责感”。
似乎只有那样,孩子才能听话、懂事。却不知道,孩子会在长期的情感勒索之中,变得自卑。
曾在一篇班主任日记中看到这样的故事。
15岁的小文,打小就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孩子,就是性格怪了点,胆小话少,极度内向。
一开始班主任也以为小文生性如此,直到有一次,小文情绪崩溃,老师才知道其中的真相。
小文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平时不是不想说话,而是不敢。
她妈妈每天都会和她重复几十次,诸如“她现在是为了我活着,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之类的话,导致她内心备受煎熬。
她整晚整晚地失眠,每天怀疑自己,责备自己。
她和老师说:“我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做不好,我太讨厌自己了。”
想起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唐娜曾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提到的一句话:“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
父母越是道德绑架,孩子的心理负担就越大。
那个负重前行的孩子,会把所有的错都揽在自己身上,自卑会犹如藤蔓一般爬上心头。
习惯性哭穷的家庭:
“家里没钱啊……”
一次访谈中,李玫瑾讲到:“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大方点,不然穷思维固定后,孩子会更自卑,今后很难改变。”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告诉孩子家里缺钱也许是只是为了想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但过度渲染“穷”的氛围,却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一种“匮乏感”。
而这种长期被压抑的“匮乏感”,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电视剧《山茶花开时》有一幕很扎心。
8岁的男孩弼久,非常喜欢打棒球,想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夏季特训营,只不过,需要2800元。
明明很想很想去,这个8岁的孩子,却硬生生忍着不敢告诉妈妈。
甚至同学问起来,他还怕被同学笑话“穷”,含糊其辞地说着反话:“我不想去,只有乡巴佬才会去。”
可真实的原因,却是他担心妈妈付不起,怕给妈妈增添负担。
妈妈经常对他念叨的几句话就是:
“家里没钱啊。”
“想做饱死鬼都没有钱!”……
所以,自然而然,男孩就真的以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
一遇到“钱”,他就会有点抬不起头。
可实际上,妈妈开着酒屋,虽然没有大钱,负担儿子的学费是绰绰有余的。
穷和哭穷是两回事。
穷,打不败一个心如白纸般的孩子。
哭穷,却会让一个孩子过早体验到“物质匮乏”的精神紧迫感。
正如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
“被家里灌输穷的,从小到大自卑,不会打扮,舍不得花钱给自己买好的,受别人欺负只能忍着……”
孩子的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父母一点点的“给予”之中形成的。
是给予孩子心灵的满足感,是教会孩子“再难也要努力”,是做孩子面对生活的精神榜样。
李玫瑾教授说过:“对孩子而言,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物质抚育,更重要的是心理抚育。”
读懂孩子的苦,给她夸奖的甘甜,肯定孩子的自我价值,打好自信的基石;
听懂孩子的难,给她精神的自由,勇敢让他飞,放手让他去把控、决策人生的节奏;
看懂孩子的累,给她生活的满足感,再苦再累也不哭穷,培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一样优秀,但每一个活得好的孩子,都需要那一抹自信。
因为心有光芒,才能仗剑走四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