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随笔:美国高校“有色眼镜”下的亚裔学子
新华网华盛顿3月28日电(记者孙浩)美国亚裔权益组织28日正式推出网站“变化中的美国面孔”,呼吁美国社会给予亚裔学子这个常常被忽略的群体更多教育支持。
近年来,每逢“录取季”,伴随着美国亚裔族群迅速增长和维权意识的提升,美国高校、尤其是精英大学在招生中对亚裔学生实施入学限额“潜规则”,以及亚裔学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讨论越来越多为人熟悉。
去年开春时,华裔小子林书豪在NBA赛场内外刮起一股“林来疯”。他的成功让不少美国人暗自惊呼,“亚裔学生居然打球这么棒”。人们的惊讶也折射出美国社会对亚裔学生这个群体的某种刻板印象:学习优异,总拿高分,擅长数理化,会拉小提琴,但在美国人所推崇的体育、交际等方面有短板。
与林书豪同岁,华裔青年李简的经历使得精英大学对亚裔学生的所谓“潜规则”首度在全美范围内成为话题。李简4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后在“美国高考”标准化考试SAT中拿下满分,数学、物理、化学考试成绩也相当优异。尽管如此,他2006年依然被自己最心仪的普林斯顿大学拒之门外。尽管后来被耶鲁大学录取,李简还是选择为自己讨个说法,向教育部投诉了普林斯顿大学,要求普林斯顿大学检讨在招生工作中对亚裔学生的不公平待遇。
李简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诉诸法律并非为了个人得失,而是事关原则,希望由个案引发社会思考。
但普林斯顿大学校方表示,招生过程绝不存在种族歧视,李简申请当年入学的亚裔学生占全体新生14%,校方根据每个学生综合表现做出取舍,力求选拔出“优秀且多样”的学生群体。
和普林斯顿大学一样,各大精英高校都唯恐被盖上“种族歧视”标签。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美国根据平权法案实行所谓的“积极举措”,在高等教育中给少数族裔优惠政策,让少数族裔身份成了一个隐形的入学“加分项”。“多元化”成了各大高校招生政策中的常见词。
不过,这一政策近年来也受到不少白人群体、尤其是中低收入白人群体的质疑,声称自己受到“逆向歧视”,入学机会被成绩更差的黑人或拉美裔占据。美国最高法院今年就将审理一个白人女孩诉得州大学案,而且本周还新增了一个密歇根州的类似案件。
虽为少数族裔,亚裔学生却很少享有黑人或拉美裔同龄人的优惠政策,无法站到受“特殊照顾”的天平一端。在白人固有优势和其他少数族裔“加分”的夹击之下,“亚裔劣势”由此形成。
就在李简对普林斯顿大学发起投诉后3年,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托马斯·埃斯彭沙德的一份学术研究显示,以1997年私立高校招生为例,亚裔学生需要SAT成绩在1600分以上才能拥有入学机会,而白人和黑人的同一标准分别为1460分,和1150分。
埃斯彭沙德在接受普林斯顿大学校报采访时说,自己在接触亚裔学生中感受到,这个群体普遍认为自己在进入精英大学时比其他族群面临更高门槛。“李简的投诉更加深了他们的这一印象,自己必须比别人加倍优秀才行”。
美国西北大学副教授陈雯玲去年年底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亚裔族群目前占美国总人口5.6%,亚裔学生在常青藤盟校中所占比例为12%至18%。乍看似乎不低,但若参考亚裔在那些客观录取标准环节的表现,其所占比例就显得偏低了。
《美国保守派》月刊罗伊·昂茨曾发表文章指出,过去十余年来,亚裔族群规模有了明显扩大,亚裔学生学业表现不断提升,但亚裔学生在常青藤盟校中的比例已见顶甚至下降。若从考试成绩等客观标准来看,亚裔学生在优等生中占比可达28%,显然远远高于他们在精英大学中的比例。与之相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因实行种族中立的招生政策,其亚裔学生所占比例已升至40%。
参与发起“变化中的美国面孔”网站的亚太裔奖学基金会更进一步指出,亚裔族群其实个体差异很大,亚裔学生并不全是优等生,而且不少学生的父母也是工薪一族,需要更多教育资助和社会关注。
上述“美国故事”远非个案。对任何移民社会或流动性较强的社会来说,教育天平应如何平衡,始终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课题。
(2013-03-29 1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