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博士:从小培养孩子这项能力,人生大不同!父母都能做到
2021 年 12 月 04 日 17:56 琼海之窗
为什么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会选择,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出决断,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而有的人一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该做什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拥有自主选择能力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郭凌云是北京大学博士、高校副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学生,对孩子的“选择力”有着比一般家庭更为深刻的体验,以下是她对选择力的认知以及如何培养孩子选择力的亲身实践。
我曾经教过一个大学生,这个男生是从其他专业申请转到我所在的专业的。我问他:你为什么换专业啊?你是不是非常喜欢现在这个专业?我以为我会得到肯定的回答。没想到他说:因为我妈说,原来那个专业太累了,她不想让我太累。当时我搞不清他是不是在开玩笑。他上课出勤一般,表现一般,悟性一般,成绩也不太好。上课时他常常拿一杯养生茶,或者带一些水果到教室。下了课就开始慢条斯理地吃水果、喝茶、看iPad。我心想,你不会真是来这个专业养生的吧?但后来我逐渐知道,原来他有喜欢的东西——他热爱相声。他在相声表演方面比较有天赋,曾获得过北京高校相声大赛一等奖。他和搭档说的相声段子在一些知名网站上都能看到。他常常吃水果、喝养生茶,都是为了保护嗓子。他看iPad,是在看相声段子,是在学习和琢磨。他在我们学校创办了相声社团,还是高校相声联盟的负责人之一,曾在校园里成功组织了好几次大型相声专场。这些成功的背后他付出了非常多。你看,一个人,想做事情或者不想做,会有这么大的不同。我不知道他这两次选择专业的背后有什么故事,但是很明显,这两个专业都不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他最希望学的是相声。其实,在大学中,有很多学生像他一样,因为不喜欢,对自己的专业完全提不起精神。我看到很多学生在一个专业读到大四,却还没有掌握这个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也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到底怎样。看着他们,我常常感到又着急又惋惜。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学习,那么辛苦,为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学一个自己不了解、也不喜欢的专业吗?难道就是为了在大学中浑浑噩噩地度过四年吗?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可以申请换专业,可以申请辅修,可以跨专业考研,选择不算多,但希望也并不是没有,为什么不去努力,而只是怨天尤人,得过且过呢?上大学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探寻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入学时选专业,毕业时选职业。你的人生如果连方向都没有,又何谈努力呢?我常常想,这些孩子是不是毕业以后也会是这样,在父母的安排下或者因为机缘巧合进入某个行业,虽然自己根本不喜欢,但是可能一生也就这样过下去了。其中某些人可能也会成功。但是在他的一生中,会不会有某个瞬间,他会后悔人生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后悔当年没有努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大学中,我也看到过很多认真选择自己人生方向的学生。我读博士时的同门,来自江西农村一个普通家庭,他高考分数不高,只能上当地一所普通专科学校,他选择了当时热门的经济类专业,结果他始终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后就业也不顺利。他曾经去煤矿挖过煤,去工地做过建筑工人,还做过很多非常辛苦的临时工作。后来他决定考研。很多人并不看好他,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这次他放弃了热门专业,而选择了自己一直最喜欢的文学,最终经过努力考上了广西一所师范大学的古典文学研究生。然后,他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很有潜力,所以又选择报考北京大学古典文学博士,最终成功考取。现在他是大学教授,儿女双全,非常受学生喜欢和敬佩。选择一个发自内心喜爱的专业,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多么重要!人生关键阶段的选择,足以改变命运。可是,从小到大我们太缺乏选择力的训练。我们的主流教育体系用12年告诉学生们: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选择——上好大学。想上好大学怎么办,也只有一个选择——竞争,甚至从幼儿园就要开始竞争。而他们在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选择:该选什么社团,该不该去做兼职,该考研、留学,还是该找工作,甚至该不该努力学习,每天的时间该怎样度过……一下子都成了问题,而他们不知道如何作答,变得特别茫然。对很多学生来说,上大学之后才真正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但遗憾的是他们并不具有选择的能力。就像一个孩子突然得到了大笔的金钱,却不知该怎么去消费。有的同学就很会选择。比如,他想找个女朋友,那么他得选择一个能接触到很多美女的地方,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多参加几个社团,尤其是女生多的社团。我想,可能每一个缺乏选择力的孩子背后,都至少有一个过度包办的父母。我们是通过孩子的选择去观察他是怎样的人,还是在拼命地把他们塑造成我们想让他们成为的那种人?我们有没有告诉孩子,永远不要让别人把思想装到你的头脑里?我们有没有告诉孩子,永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你是个怎样的人?在上大学之前,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去接触、了解不同行业的人,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能让自己真正充满热情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我们是一直在跟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还是一直在努力帮助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的专长?我们是始终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还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孩子做了各种安排?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我都要换上新衣服,跟着爸爸妈妈去奶奶家过年。上了初中,有一年三十儿早上,妈妈拿给我一件红色的新衣服,让我过节穿。我从小就非常讨厌红色,直到现在,我也很少给自己买红色的衣服。所以我不想穿那件衣服。最后我被迫穿上了那件红衣服,哭哭啼啼地去奶奶家过了年。如今,平心而论,那件衣服其实并不难看,又很喜庆;再说,当时家里并不富裕,新衣服不是说买就买的,而那件衣服一定是妈妈精心为我挑选的新年礼物。尽管我妈妈很多时候都很开明,高考报志愿、找工作等都很尊重我的选择,但我还是想不明白还是想追问:为什么不穿这件衣服就不能去奶奶家过年,为什么孩子就不能选择自己想穿的衣服?为什么穿衣服这件事,孩子不能自己做主?不知道是不是补偿心理,现在我基本上不强制我的孩子穿什么衣服。女儿四岁时,,我就让她每天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结果,我们穿厚毛衣时,她已经穿薄毛衣;我们穿薄毛衣时,她已经穿单衣了。我担心她是不是穿得太少,担心她会生病。但是我还是选择相信她自己的感觉,尊重女儿的选择。
然后我发现:她自己决定穿衣服后,竟然不怎么生病了,从四岁到现在,她生病的次数屈指可数,家里的儿童感冒药咳嗽药都放过期了。而且,从四岁开始,每天晚上她都会自己找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整齐地放在床头。不到五岁,她就开始自己收拾自己的衣柜,整理得井井有条,比她爸爸收拾得还好。还有,她三岁时的理想是当宇航员,结果现在已经变成当服装设计师了。其他方面,我和我先生也会尽量多给她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她五岁那年,我们去旅行时,穿过纪念品一条街,同行的小朋友都让家长买这买那。我当时直接给她20块钱,让她自己选,20块以内的,买什么东西都可以或者或者不买,留着以后买自己更喜欢的东西。当时,摊主特别热情地招呼她:“小姑娘,看看这个吧。”她跟人家摆手说:“不买,我什么都不买。”挺酷地穿过了那条街。那她留着钱干嘛呢?她会用这些钱给朋友买生日礼物,或者给自己买贴纸或糖果;有时候,还会请我跟她爸爸吃螃蟹,因为我们不想用自己的钱买。我想,在这些选择的过程中,她会逐渐明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女儿现在一年级,前几天放学回家,她告诉我,妈妈,老师说我是个有主见的人,这句话写在她的期末评价里。我身边的朋友也常这样评价我的女儿。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和她爸爸一直在尽量呵护她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今天,我想讲的是选择力的重要作用。作为父母,我们既然无法做到一辈子都代替孩子去选择,那么请选择放手,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真正的选择力。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如果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和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
作者简介:郭凌云,北大中文博士,大学副教授,童书妈妈资深读者,二宝妈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