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烦恼:孩子不上学扰了全家的好梦
2021 年 12 月 05 日 14:06 琼海之窗
一男性来访从小乖巧懂事,知道家境不太好,体谅父母,买东西从来只要一个,不要更多。进入青春期,男孩像变了个人,常和父母争吵、逃学。有时爸妈把他送进学校竟也不进课堂。有一次还独自跑到学校楼顶,吓坏了校方。是的,青春期确实会让一个人发生很大变化。但也不都是反差这么大。儿童时越压抑自己,做别人眼里的好孩子,青春期反差的几率就越大。一本德国译著《任性的孩子怎么办》中讲到儿童在2-5岁经历第一任性期,其发作的强度和时长与青春期等和。意思是,儿童如在2-5岁的情绪张力经过成人的识别、引导、抱持,而不是被成人的命令禁止压抑下去,青春期反应就不会太过强烈。相反,儿童时被忽略压抑的情绪会全面爆发于青春期。作为儿童,快乐原则是首要的,当照顾父母的感受、需要,忽略、压抑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成为别人眼里的好孩子。却失去了拥有很多玩具的快乐、满足与内心被看到的渴望。当进入青春期,虽然也很在意他人的评价,但内在的真实感受还是占了上风,于是就有了从乖到叛逆的巨大变化了。这可能出现两种后果,一种是在青春期的成长中,通过不断抗争修正早年的被限定,另一种则是继续成为那个乖孩子,但乖到何时就难说了。而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迟早经历疯狂购买。这份“疯狂”也许是满足内在对玩具的持久渴望,突破限定,可以要求更多的自由。但凡过度的部分,比如过度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青春期找回自己时,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几个,如此,挣脱早年“懂事”的束缚,势必会出现过度索求,然后再慢慢回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定额。如若青春期没有达成,继续乖,终有一天,也许会一面疯狂地想要拥有,一面不停地打击自己,因为内在已无法面对拥有更多的羞耻、内疚。拥有更多会出现短暂喜悦,但过后也许是失控的惶恐,或是将无法耐受的情感投出去,对不相干的人呈现莫名地愤怒。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人成年后,不停地买,买到想剁手,可当消停一阵,立马又控制不住得再去买买买。内心常深陷冲突。青春期的最大使命就是发现自己。当然,更多的是一面带伤前行,发展自己,一面修正童年。如此时,父母能觉察发生在每天生活中的琐碎,孩子是在满足谁。当许多小事不断被解决,而不是从童年带入青春期甚至成年,那么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境遇或剂量就会大大减少,后期内在成长的难度也许会大大降低。小A讲母亲是家中权威,说啥是啥,容不得自己甚至是父亲想如何。这形成他严肃拘谨的性格。特别在母亲面前他向来听话、顺从。在那个放了学没作业、学不学都是自己事儿、没有补课的年代,他因为听话轻而易举的成为一个优等生。高中的某一天,他突然间成绩就下滑了。父母既问不出来也找不到原因。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既能听妈妈的又能听自己的。那就是坐在课堂,表面上听妈妈的,实际用不学来听自己的。从成绩上看,他似乎出了状况。如若从青春期发展任务来看,他在部分完成属于自己的成长。而他所面临的困境是,要兼顾妈妈的期待和自己的真实。就是说,妈妈期待他好好学。好好学习就成了妈妈让做的。于是为了和妈妈分开,只能不学。不学的短暂快乐过后,他常常内疚,这令他深陷玩也内疚,学也难受的冲突。青春期是树立边界和主权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和父母分开。这就和幼儿时期,2、3岁时,无论什么情况,他们都会以稚嫩的声音喊出“不”异曲同工。在妈妈子宫里,他们是和妈妈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是身体来到这个世界。生命的头几年,妈妈孩子共生,当孩子说“不”,代表其心理来到这个世界。即便面对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他们也要用“不”来声明一下。他们不是不想要,不想玩,而是在强调他们是谁,在试着将自己和他人、外物分开,仅此而已。这和青春期如出一辙。只不过成人不那么把幼儿、儿童的话当回事,一个眼神、一声大吼就令弱小的儿童咽下自己的需求,而青春期的他们更有力量,更有功能,成人不得不重视。青春期就是要从听别人的到听自己的,从融合到分开的过程。也因此,青春期前期,父母对孩子帮助还在70-80%,青春期中期就直奔50%,而16岁以后,降到20%以下。一个孩子被妈妈生出来,妈妈有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和权力属性。自然属性就是作妈妈的爱与养育的部分。权力属性是监护的部分。然而权力不能无限制地夸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生命内在成长的节律。比如什么时候上厕所,是生理反应,什么时候画画,是生命内在情感反应。他今天就想画画,不想写字,是不能被强制的。这个权力在他自己,不在成人。然而我们的文化,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家长制、权威关系。如此,孩子很难形成自我意识。长大后,要么他是权威掌控别人,要么别人是权威,他被掌控。父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权力界限在哪里。权力界限之外,要尊重孩子,准许他成为自己。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可以事先约定他今天的花费,买几样等等。而不是事后没完没了地指责:你看你买了这么多,花了多少钱……如儿童期没有形成自我意识,青春期就要通过抗争找回。当然,这需要父母不断调整亲子关系,耐受压力、挑战与可能被打败的现实,做出改变。因此,面对孩子不夸大自己的权力。特别是于青春期孩子,即便面对其成长的喜悦,父母的喜悦也不能超出孩子的剂量。这让我想到我自己高中那会儿,渴望成绩好,可当成绩好被妈妈夸奖,竟会很复杂的感受。因为孩子想要成绩好,可一想到妈妈的高兴,可能就不想好了。一方面要找到自己、发展、愉悦自己,一方面又不想和妈妈的期待和要求相同。父母也是很困难的,想要帮助孩子自我发展,把自己经验的经验告诉他,还不能覆盖住他们的全部经验。尽管不同时期需要的支持不同,占比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父母要在孩子的内心储存足够的快乐能量。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力量面对和征服他们所面对的未来生活困境。作者:么利华,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心理讲师,热爱精神分析,愿意将精神分析传播进行到底,不让梦想和野心裹足前行。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