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089-德国核武梦
作者:瀚洋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近日,德国国防部长克兰普·卡伦鲍尔发表的言论相当惹人注目。她指出,在必要情况下,北约可对俄罗斯进行核威慑。
这番言论自然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俄罗斯防长绍伊古立即进行了反击:“只有在不侵犯俄罗斯利益的情况下,欧洲(包括德国)才是安全的。”
“说话可以接地气,但不要冒傻气”
(图:克里姆林宫)▼
那么,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真的有发展过核武器吗?
第三帝国拥核梦碎
二战德国除了拥有先进的航空、造船等工业技术之外,其在核技术军用的道路上也充当了“开路先锋”,是欧洲最早一批开始研究核技术军用的国家。
1938年的圣诞节前夕,随着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内的一次重要实验的成功,欧洲人在懵懂中参透了些许核物理研究的门路。主导研究的奥托·哈恩教授在实验中欣喜地发现,如果铀元素的单个原子能量完全释放,将获得约等于两亿电子伏的能量。
哈恩发现中子撞击铀之后产生了放射性钡
也因此为后期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62年重现铀分离实验 图:壹图网)▼
一时间,核裂变在军事和科技领域的研究价值引发了热议。为数众多的德国物理学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请求战争部开启军用核技术研究,以保证未来取得“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人很快就开启了军用核技术的研究准备,德国物理技术协会、陆军军械局、柏林大学就率先展开了“强强联合”,建立了自己的核物理研究小组。甚至教育部也不甘人后,亦组建了自己的“铀研究小组”。
不过早在希特勒刚上台后
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就不得不移民了
或许这也是后期研发进程缓慢的一大因素
(美国公民证书到手 图:wiki)▼
然而,山头林立的混乱局面,让多个小组缺乏统一管理,难以协调研究进度,也注定了这样的组织架构很难搞出突破性成果。
1940年,随着第三帝国的扩张,德国科学家们不再头疼于铀矿和重水两项重要原料的供应问题,这无疑给了德国科学家充分的研究信心。可他们高兴得过早了,这股短暂的欣喜很快就因各研究小组对原料的内部争夺而瞬间消散。
按这个征服速度走下去,很快就要成为全欧洲的“领袖”了
资源什么的,自然是随用随取
(德军在凯旋门 图:wiki)▼
实际上,此时此刻,不论是战局亦或是核物理研究,天平已经逐步向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倾斜,与美国相比,德国的劣势十分明显:
首先,德国缺乏稳定的外部环境。苏德战场局面急转直下,西部地区也常常面临盟军的轰炸,使得研究机构不得不常常转移地点,研究的进程也时断时续。而美国本土安逸的研究环境,使得几乎同步进行的“曼哈顿计划”显得异常顺利。
苏联靠巨大的本土牺牲和硬实力赢得战争
美国则只需要派遣远征军即可
家里可以安心憋高科技
“投降吧,‘优秀’的雅利安人” (图:wiki)▼
原料和工业产能则是限制德国军事核工业发展的第二大桎梏,1942年至1944年,英军和挪威抵抗组织先后三次袭击德国在挪威的重水工厂,使得本就稀缺的原料更加短缺。
重水是制造核武器的重要原料
二战期间,双方对重水的争夺成功与否也影响着战局
(关于重水争夺的一些影片)▼
此外,在战争中后期,德国企图通过研制诸如V1、V2火箭,虎式坦克,喷气式战机等常规武器来扭转战争的劣势,这无疑会与军用核技术研发争夺屡遭轰炸的工业产能。而美国则无此后顾之忧,参战反而极大解放了自身的军事工业生产力。
确实给力,但无法扭转局面,结局仿佛已经注定了
(制造虎式坦克 图:wiki)▼
其三,混乱的核技术研究管理体制,使得各研究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明显。德国军政高层忽视客观研究规律,急于实战应用,稍有不满意就以停发经费相威胁,对研究工作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德国在二战中的核研究,以华丽之姿开场,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惨淡收尾。
一起埋葬的,除了帝国梦,还有核武梦(图:wiki)▼
“铁幕”下的核阴影
战后,第三帝国丰厚的军事科技“遗产”引起了美苏双方的高度重视,抢夺德国科学技术人才与成果成了美苏双方迫在眉睫的任务。可以说,苏美两国50年代的诸多“科技树”,或多或少是站在德国的肩膀上。而德国却在之后成了核技术的“索取者”。
连人带设备全都带走
(英美士兵拆解德国试验设备,图:wiki)▼
四年后,分裂的德国成为美苏双方对峙的最前线,稍有不慎就可能再次沦为战场。深感压力的西德政府,在英美的顺水推舟下,开始了重新武装的进程。西德重建的“领头羊”总理阿登纳在西德军队重建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大家演奏一首《德意志之歌》
(图:wiki)▼
虽然此时西德政府还没有“拥核”的打算,美国人却在西德搞起了核武器,美国曾在西德秘密部署过世界最小的核武器——只有34公斤重、代号“戴维·克罗克特”的核炮弹M388。可这种武器在测试中射击误差较大,甚至还会“误伤”自己人,最后不得不结束其在欧洲的历史使命。
当一个武器的爆炸范围大于它的射程时
那就只能当一个摆设了..
(浮躁时代的产物 图:wiki)▼
事实上,在西德军队重建之初,阿登纳并未表现出对德国重新“拥核”的兴趣,反倒是更加重视常规力量的建设。因为阿登纳最初预判,苏联在美国具备核优势的前提下,不会贸然用核武器打击西欧,这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
可是,在50年代发生的诸多变数,让阿登纳极大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
其一就是北约在50年代举行的“全权代理”军事演习给德国人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和影响。这次演习的推演结果,预判了若有一日北约与苏东集团发生核战争,德国将要承担约170万人口死亡,350万伤的惨痛结果,德国全境必然沦为核武器下的人间地狱。这让德国百姓大为惊恐,期望拥核的情绪逐渐强烈起来。
冷战时期,东西德国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前沿
一旦冷战变为热战,最先变成炮灰的就是德国▼
其二则是德国与英、法的地位对比。虽然西德已经拥有了一支较强的常规力量,可在“拥核”的问题上,法国一直对此事表示强烈反对。同时,美国在北约的同盟体系下,认为西德国防军仅仅是“牵制苏联兵力,以便美国腾出手对苏进行核打击”的工具。这让西德政府始终感到自己是被歧视被抛弃的一方。故而在整个50-60年代,西德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在核武器上为自己持续“松绑”的努力。
士兵招齐,武器配全,编制完善
但没有“大杀器”,就没有安全感
(阿登纳视察 图:wiki)▼
其三则是法国的独立拥核政策给西德的影响,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法美之间的不信任感逐步加重,法国高层日渐感到独立核政策的重要性,法国总理德姆维尔甚至公然宣称:“没有核武器的国家是卫星国”。毫不意外,德国人压力骤增,西德政府也想通过实现“拥核”,防止法国对自己进行核威胁。
当恐怖平衡达成之时,核武器反而无法使用
各国政府头疼的反而是接连不断的国内问题
(1958年巴黎示威 图:wiki)▼
多边核力量计划
虽然西德高层跃跃欲试,现实的考验还是难住了他们。毕竟西德加入北约,本就是面对苏联威胁的“权宜之计”。饱经二战破坏的西欧各国对西德仍旧保留着极大地不信任感,西德加入北约,是通过声明放弃自主制造核武器的条件实现的。现在想要反悔,基本是天方夜谭。
签都签了,想反悔就难了,你又不是美国
(加入北约 图:Flickr)▼
德国人想出了另一条可行的路径,就是——“共享”:自己造不了,用其他国家的总可以吧?这个想法“意外”的得到了美国人的支持和默许,为此美国在1960年提出了“多边核力量”计划,用以协助西德完成目标。
西德试图跃跃欲试拥核的举动,自然遭到了西欧各国的反对。尤其是法国,其恐惧卧榻之侧的西德远胜于遥远的莫斯科。与法国斗争激烈的美国人却把西德的拥核问题作为自身牵制欧洲各国独立军事力量发展的筹码。
自家有核,邻居无核才是最完美的
(法国核试验 图:Flickr)▼
美国为达成削弱法国的目标,不惜提出:在 1963 年以前向北约‘转让’5 艘各装备有 16 枚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 以及向盟国出售100至120枚安装在海面舰艇上的北极星导弹, 然后由这两个因素组成一支“多边核力量”。
北极星于1961年才开始服役
美国好像很有诚意的样子,新东西都拿出来了
(图:美国海军博物馆)▼
美国在这段时间的欧洲政策,核心是控制武装力量的主导权,通过多边核力量计划将英、法等国独立的拥核计划扼杀在摇篮里,这个计划无疑成了美国与英法在欧洲军事力量支配权上的强烈斗争点。
欧洲大陆对此计划的态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西德作为最大受益者,为该计划摇旗呐喊,而英法自然拒绝接受。这种强烈的对比,让美国不得不在权衡多次之后作罢。
北约内部,貌合神离,西欧众国,各怀心思
(1961年戴高乐和阿登纳 图:wiki)▼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几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所以一直缠着美国,要求先让美德两国建立一支多边核力量,可美国人对缩小版的计划视若鸡肋。
对于需要考虑全球利益的美国来说,牺牲西德的利益来哄英法两个最大的盟友开心,,无疑是划算的。自此,西德这次谋求核武器的努力宣告失败。
之后美国通过核武共享计划在多国布置核武
名义上是保护,但美国的脾气可没个准
(1969年西德阅兵式上的“诚实约翰” 图:wiki)▼
德国谋求核武器的历史,可以说是二战史和冷战史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缩影。
德国虽然较先获得了核武器的研发技术,然而因为不稳定的战争环境,混乱的研发管理体制,急功近利的“外行”决策,使得研发的进程跌宕起伏。任何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和平与安定的外部环境和目标一致的内部支持。
独立的主权和自主拥有的核心技术,是核武器研发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一个主权被人长期束缚的国家,幻想通过他国的“恩赐”来获得核力量,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人自力更生搞出两弹一星,不正凸显了自主的强大价值吗?
参考文献:
巩鹏飞.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的核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张才圣.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与西欧早期一体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49-51+55.
吴友法,叶晓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核武装问题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675-679.
王营宝.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德美分歧(1953-1960)[D].华中师范大学,2016.
刘芝平. 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在北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
赵俊元.粉碎纳粹核梦想的英国间谍“秃鹰”[J].国家安全通讯,2002(07):56-58.
魏亚强. 二战中核武器的使用及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13.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