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11月成绩单发布!我国经济恢复态势中呈现哪些新变化

移动版    时间:2021-12-17 13:56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那么,这份经济月报反映出我国经济恢复态势中的哪些新变化?我们就从制造业重返扩张区间怎么做到的,扩内需潜力在哪儿,人口形势新变化如何影响经济这三个维度,来看看这份中国经济11月报。
  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
  先看整体情况。11月份,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实体经济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进出口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11月份,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主要指标从累计看均处于合理区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2%,均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全年5.5%左右的预期目标。


  从农业看,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增长2%,粮食再获丰收,为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物价奠定良好基础。


  从工业看,生产继续回升。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连续两个月加快。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回扩张区间。工业制造业继续加强,有利于巩固壮大实体经济。


  从市场看,保供稳价显效。市场紧缺产品供应增加。11月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环比下降4.9%。汽车行业缺芯的状况有所缓解,工业品价格涨幅回落,市场供应增加带动价格改善。


  从民生看,保障更加有力。基本消费品产销稳定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增长较快,有利于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民生投入继续增加。1—11月份,教育、卫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5%和26.6%,明显快于全部投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制约仍然较多。下一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制造业重回扩张区间 如何做到的?
  如何看待这份经济月报呢?第一个关键词是重返。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实现了4月份以来的首次回升,达到了临界点以上,这也意味着制造业重回扩张区间,这是怎么做到的?
  11月份,制造业PMI重回到扩张区间,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保供稳价的力度加大。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2.9%,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价格环比出现下降。同时,钢铁、有色行业价格同比涨幅出现回落。这些既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利于改善企业的预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政府对于企业的助企纾困力度在加大。面对工业生产者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一些中下游行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特别是对于中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也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预期。
  付凌晖表示,尽管存在着多重的压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加大,保供稳价政策继续显效,扩大内需持续加力,企业预期有望保持总体稳定。
  前三季度内需贡献超八成 还有哪些潜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80%。内需主要是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那么,在对经济增长贡献超八成的情况下,中国的内需还有哪些潜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从消费来看,中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目前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正处于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消费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从投资来看,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还具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加之产业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也需要加大投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 付凌晖:从未来发展来看,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也面临一些制约。比如说目前在城乡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增长。资源要素成本的上升,也对投资回报率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下阶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供给对需求调整的适应能力也在提升,也有利于扩大消费。总的来看,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还是有比较好的支撑作用。
  人口形势的新变化对经济有何影响?
  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每年出生人口1000多万,人口的总量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我国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丰富。更重要的是,我国出现一个人口形势的新变化,那就是劳动力的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在改善。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在改善。2020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75年,比上次普查结果明显提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23.61%。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0年提高了2.47岁。


  少儿人口比重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0—14岁的少儿人口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1.35个百分点。目前三孩生育政策以及配套措施有利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善,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 付凌晖:从这些情况来看,我们觉得中国的劳动力保障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劳动力素质方面,都还有巨大的有力保障条件。我们更要看到,,中国过去依靠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投入促进经济增长,从未来来看,我们更多地还是要转向提高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具有高素质文化的这些劳动力的增加,我们未来的发展还是具有很好的保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朱晨颖】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44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