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美国梦寐以求的未来城市!”
今年2月,当美国福布斯网站刊登出《这个中国城市拥有1.6万辆电动客车和2.2万辆电动出租车》一文后,深圳市已经被认为是全球的“碳减标杆”,其在碳减排、碳普惠上的诸多进展,也随之发布。
交通部数据早已显示,2017年,深圳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全面电动化,2018年又成功实现出租车全面电动化,到2020年底,深圳再次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网约车全面纯电动的城市。此外,深圳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了62.6%,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了77.42%,在全国名列前茅。
自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做出了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后,绿色低碳已经不再只是“工业减排”一词就能涵盖的“产业工程”,普通大众消费、出行等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将成为这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所在。
对于深圳而言,从执行政策到方法验证,从科技合作再到应用施行,这个崭新的“碳普惠”模式,表面上看,是一次由顶层设计到市场建设的联动,,本质上,也是对普通大众碳减排“长尾效应”的充分利用。
1
抓住碳减排的“长尾”
相较国内其他城市,事实上深圳市的碳中和工作已经超前完成。资料显示,2020年,深圳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至0.192吨/万元,仅为全国1/5,较2005年下降68%,提前十年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发表研究表示,深圳工业部门碳减排模式效应将进入下降通道,但是居民生活领域的碳排放仍处于上扬状态,未来居民生活消费将成为深圳减碳的重点发力领域。这是一种形势必然,减碳工作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每个人的观念更新和行动参与才能圆满完成。
何为“碳普惠”?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顾问、前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副主席吕学都一言以蔽之:“碳普惠是对个人、家庭、小微企业进行低碳行为产生的量化减碳结果给予价值确认,并赋予经济或政策激励的减碳引导机制,主要应对个体减碳量的记录和监测。”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的《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中可以看到,与一般市内交通出行相比,市民乘坐纯电动公共汽车,每人每公里可减少26.9克二氧化碳排放,乘坐地铁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深圳市民全年公交地铁绿色出行减碳量将超过70万吨。普通民众碳减“长尾”价值,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