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五光十色的选举,打疼了谁的脸?
2021 年 12 月 23 日 10:46 琼海之窗
本文受权转载自“全国青联”,id:acyf1949
12月19日,备受瞩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落下帷幕,来自不同背景、抱有不同政见的90名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即将履新,真正印证了新选制下的香港立法会选举是一场五光十色的选举。
图源:香港立法会官网
这场让“八竿子打不着”的美西方国家忍不住跳脚、恨不得“甩开膀子直接上”的选举,最终还是没有遂了他们的意愿。香港民众赞许的掌声,落在美西方某些政客扭曲的嘴脸上,无疑是一记记响亮的“耳光”。在美西方政党自己陷入代表性不够的现代,狂热炒作香港选举“缺乏代表性”,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民主的原意是什么?是人民的统治。反观美西方一些国家的选举制度,有着明显的贵族特征。自称代议制典范的“民主国家”美国,显赫政治家族掌控美国国家权力在这个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上几乎从未间断,亚当斯、汉密尔顿、塔夫特、哈利逊、罗斯福、肯尼迪、洛克菲勒、布什、克林顿这些家族直到现在都特权在握。即使在21世纪,角逐总统候选人提名者那些人中,希拉里是前总统克林顿的妻子,麦凯恩是将门之后,父亲与祖父都是海军上将,只有奥巴马或是圈外人,但还被肯尼迪家族相中。美国国会更是如此,所谓民主的选举得到的结果不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平等自由,而是为了维护少数有产阶级的固有利益。调查显示,91%的美国国会选举都是由获得最多资金支持的候选人赢得,而大企业、少数富人以及利益集团出手更加阔绰,成为选举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些所谓“民意代表”成功当选后,往往为其背后的金主服务,化身既得利益的代言人,绝不是为普通民众发声。同时,美国政治体制下,竞争性的政党将发散的民意整合为不多的几条要求,与其说是代表各种各样的选民,不如说强迫选民忍痛割弃自己的政策偏好,让人民的选择范围愈来愈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美国的选举制度已逐渐抛弃了民主政体的实质,演化成为排斥人民大众的另一种“民主”政体。马克·吐温有一句著名的俏皮话可以对此进行结语,“美国唯一明显的犯罪团伙就是国会”。与美式选举的代表性愈发下降的事实相比,本次香港立法会选举可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代表”,真正实现了民主的含义——政治权力由全体人民平等享有。所有的资源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均衡分布,各个参选人都是从各个阶层、各个界别中产生,既有商界、学界、专业界的精英翘楚,又有来自社会基层的劳工、职员、中小企业经营者代表;既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又有参与香港发展的“港漂”、台湾地区出生的人士、加入中国籍的“老外”;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参政者,又有充满冲劲和创新力的年轻人。大家的施政理念不同,利益诉求各异,折射出的正是五光十色的多彩光谱。一个是仅仅把人民作为权力来源,一个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主权;一个是标榜选举权的平等,一个是各阶层各界别人士实质平等参与;一个是高谈阔论动嘴,一个是扎扎实实真做,相较之下,谁的代表性更强?高下立现。近日来,美西方频繁炒作香港立法会选举的认受度不高,提出的佐证大抵就是所谓的“投票率不高”等陈词滥调。先不论投票率是不是民主的直接目标,就拿泛民主派奉为圭臬的美国,其国会选举投票率之低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闻名遐迩的。如果不伴随总统选举,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投票率往往只有40%左右。如果再叠加投票情况,美国会议员往往是由各选区20%左右的合法选民选出来的。回归民主的本源,投票率从来不是衡量民主的唯一或固有标准,而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政治现象或政治事实。选举的任务不应该只是由选民投票把所谓的“主”选出来就万事大吉了,而是真正选出一个代表广泛、运行高效、监督合理的机构。同理,衡量一个选举制度是否具备民主的实效,不是投票率的高低,而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有助于促进人民生活幸福。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对选举认受度进行重新评估,能够更加贴近事实的本质。在美国这种所谓“民主”的体制中,选举成为了门阀寡头的“纸牌屋”和政客的“旋转门”,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游离在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民主游戏之外,,如何能够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如何能够促进人民的幸福?相较美式民主,在新一届香港立法会选举中,大家把目光都放在比拼施政纲领上,放在增进人民福祉上,放在谋求香港未来发展上。比如,港岛东直选议员吴秋北聚焦解决市民急难忧虑,提出“多元开发土地,加快市区重建”、“完善安老政策,改善退休保障”等诸多政纲,力求消弭香港深层次矛盾;全国青联委员、新界西南直选议员陈颖欣力推纾缓贫富差距,提供可负担房屋,加快增建公营房屋效率等等。这些理性务实的政纲充分体现了发展、公平、幸福。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理性有序、公平公正、为民务实的选举氛围下产生的新一届立法会,将有力推动香港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而这正是优质选制和民主带来的应有输出。自现代民主兴起以来,多元竞争便是民主的普遍内涵。但什么是真正的竞争呢?十九世纪以来,以熊彼特为代表的西方所谓“民主”理论家提出“精英民主”概念后,民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竞争”。但是细数美西方国家民主发展历程以及选举制度,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不同精英集团之间的竞争,完全不涉及普通民众。远的如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托利党与辉格党之间的竞争,近的如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互相攻讦。这些政党用高额的政治献金和复杂的组织规则,排除了绝大多数人参加竞选的可能。只有获得政党认可、有能力筹集大量竞选资金的人,才能加入政治选举角逐,选举竞争已沦为利益集团的竞争和博弈。那么,利益集团是否能够平等地代表各个阶层利益?答案当然是“不能”。由此可见,这样的竞争再激烈,也不是民主的真实含义。民主的本质是希望通过竞争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是通过竞争形成社会的倒退。本次香港立法会选举,除了“躺平当选”或者“零票议员”的情况不复出现外,更让人欣喜的是“商议性”竞争的出现。“商议性”竞争之所以重要,因为其可以让人们接触不同观点,并通过你来我往的交流,对自己的偏好进行提炼、修正、转变,把原本自私的偏好转化为能考虑到他人利益的偏好。同时,经过反复的商议后,民意达到一定程度的收敛,促使人们对不同的政策选项优劣、参选者能力高低有着更为充分的了解,因此更加容易接受最后的选举结果。最典型的是教育界竞争,各个参选人围绕促进香港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反复讨论、辩论,正面关切和回应教育议题,力促香港教育界形成对展现专业、稳定生态、尊重教师等方面的共识。与此相对的,仍有一些人固执地将选举的竞争性理解为对非建制派参选情况的高度关注,突出所谓“泛民对抗建制派”的二元矛盾,而选择忽视良政善治、民生正义的本质追求。相互攻讦、起底抹黑的“泥浆摔跤”式竞争从来不是选举的本来面貌,没有暴力、胁迫、金钱和操控,这样的谦谦君子之争才能尽可能原原本本还原民意。香港立法会选举告一段落,预示着香港的重新起航。新一届立法会必将带来高效的政治体制,“港独”猖獗、“黑暴”肆虐、“揽炒”横行、“拉布”流会的不堪情形必将一去不返。对香港民主的评判指标也不需要唯西方马首是瞻,而是回归“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1. 民主四讲(2018),王绍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美国民主情况(外交部,2021年12月5日);3. 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新选制、新面孔、新气象(新华社香港,2021年12月14日);4. “香江观察”香港立法会选举彰显新选制优势(经济日报,2021年12月11日)。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全国青联(id:acyf1949),撰稿:赵恺▲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