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截图。图/知汇海洋公众号。
对于有众多网友指称其不该把“很烂”这样的脏话用在学术论文标题中一事,韩东屏表示,“很烂”并非脏话,而是口语化的评价词,意思类似于“很差”“稀烂”“纰漏百出”“太不像样”之类,但又比后者更准确、传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他还表示自己静候有人写理性文章反驳。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封面。图/知汇海洋公众号。
这篇批判康德伦理学的哲学论文刊登在《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由此这就并不是一篇随意写写的个人见解,而是应定性为一篇严肃专业的学术论文。
这也必然代表着它的可读性是需要一定门槛的,其引发的讨论和研究也应是在相关的小范围内的。
而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网络中走红,也无非是因为标题中脱离了学术高端定位又极具主观色彩的“很烂”二字,给人一种不适的观感。
且不说康德的伦理学是不是“很烂”,这是学术讨论的范畴,关键是学术文章中可不可以使用“很烂”这种模糊不清的词汇。学术为什么排斥情绪性语言,排斥不清晰的表述,就是因为学术研究必须是严谨的,要尽可能定量分析。
学术讨论和撒泼打滚之所以不一样,也是因为学术要讲究学理与论证,讲求精准与逻辑,这些特征都与“很烂”这种表达是天然排斥的。
这不是说学术讨论就一定要晦涩难懂,而是学术探讨应回归理性包容的氛围,学术争鸣百花齐放讲究的就是求同存异。
更何况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都是批判和吸纳这样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很烂”显然不符合学术批判的正确逻辑。
韩东屏在面对网友质疑时表示,没有任何学术规范规定在论文题目中不能用口语,“是故,它可以被视为学术论文题目的一种尝试性创新”。
暂且可以把韩东屏教授的论文题目看作是某种创新,只是这种创新所引发的次第讨论,已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对于观点本身的探究。
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口水战,从长远看似乎也并不会激起太大的水花。它所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术论文当然是需要创新的,但这种创新不是无边际的,而是必然要遵从学术的内在逻辑。
文字:邢妍妍
图片:知汇海洋公众号、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远方
编辑:邢妍妍 张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