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丁香园论坛看到一则「患儿雾化吸入,出现痰堵窒息死亡,真的是雾化吸入的错?」的话题贴:该案例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对该患儿的死亡原因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下几点供借鉴:1. 关键死因分析:该患儿因「急性喉炎、支气管肺炎、脑性瘫痪」入院。脑瘫本身可能有球麻痹,吞咽功能弱,不协调,咳嗽反射无力,雾化时水雾不能顺利到达下气道,堵在咽喉部,加重上气道狭窄。没有脑瘫,其他几样都不至于致命,脑瘫的基础上,才会出现痰堵致死。2. 提高风险意识:有同行曾抢救一脑瘫呼吸衰竭患儿,就是案例报道中的这种情况,立即停止雾化,经呼吸支持等对症治疗后缓解。即使这次抢救过来了,以后还是有风险的,平时生活都有可能。雾化吸入本身就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雾化吸入前及过程中都要加强评估,提高风险意识。
众所周知,雾化吸入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具有药物直达肺部、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雾化吸入也并非绝对安全,如果吸入不当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接下来,我们来理一理雾化吸入的并发症及雾化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雾化祛痰药物使用时可降低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引起分泌物量增加。由于黏稠的分泌物具有吸水性,长期积聚支气管内的黏稠分泌物因雾化后吸水膨胀,可能使原有部分堵塞的气道完全堵塞。
1.保持痰液引流通畅,雾化吸入前应注意引导患者通过正确咳痰方式将其排出。如果患者不能恰当排痰,应做体位引流或通过吸痰方式将分泌物排出,以避免分泌物潴留阻塞气道。2. 由于镇咳药对咳嗽反射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支气管分泌物的积聚,因此雾化祛痰药物与中枢类镇咳药不建议合用。发生原因:对于气道高反应性病人,当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温度过低、浓度过高、单位时间释雾量过大时,有可能诱发患者出现支气管痉挛。某些物质尤其具有刺激性,如乙酰半胱氨酸、高张盐水和抗微生物药物,可诱发病人的阵发性咳嗽,严重者甚至发生晕厥。
预防及处理:对有肺部基础疾病或存在气道高反应的患者,应谨慎实施雾化治疗,在雾化过程应密切观察并做好支气管痉挛的处理准备。为预防发生,可预先或同时吸入快速起效的 β2-受体激动剂。发生原因:雾化吸入装置使用后,面罩或咬嘴内壁可附着细菌。如果没有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或消毒方法不当,可发生气溶胶系统的细菌污染。年老体弱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减退,较长时间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可诱发口腔的真菌感染。
1. 为避免交叉感染,可选择一次性使用管路、面罩或口含器,如需重复使用,应做到专人专用。2. 每次使用后对储药池、管路、面罩彻底清洗及消毒,晾干后封闭存放,避免雾化吸入装置成为新的感染源。发生原因:雾化吸入药物治疗一般安全性良好,常见问题为吸入引起的咳嗽和轻度鼻咽、胃肠道刺激,通常可以耐受。
1.由于吸气过深易导致咳嗽,建议告知患者吸入期间正常呼吸,不需要过度深吸气。2. 吸入药物对鼻咽和胃肠道的刺激性,可能导致口腔炎、恶心、呕吐情况出现,一旦出现可采用间歇雾化或停止雾化治疗。3.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后应后嗽口和洗脸,避免残留药物通过皮肤吸入。4.注意妥善保存和使用。特别是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安瓿开启后应立即使用,若不能及时使用,应放置冰箱,并在 24 h 内使用;其与橡胶、铁、铜等可发生反应,雾化吸入时应采用塑料和玻璃容器。1.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与全身用糖皮质激素比较,ICS 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给药方式的特殊性,ICS 吸入后沉积在口咽部、喉部可造成局部不良反应,使用后立即漱口和漱喉,可有效减少局部不良反应。ICS 的全身不良反应主要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对于需要长期吸入大剂量 ICS 的患者,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骨骼、代谢等情况。2. 支气管舒张剂:过量或不恰当使用短效 β2受体激动剂(SABA)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对于合并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使用短效胆碱 M 受体拮抗剂(SAMA)过程中可能导致原患疾病的加重,注意识别并更换药物。在应用 β2-受体激动剂或胆碱 M 受体拮抗剂雾化吸入治疗时应加强观察,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可考虑暂停雾化吸入治疗,并观察心率、脉搏等指标,严重者及时处理。3. 乙酰半胱氨酸:乙酰半胱氨酸对鼻咽和胃肠道有刺激,可出现鼻液溢、胃肠道刺激,如口腔炎、恶心及呕吐,对于胃溃疡或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当与其他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合用时,慎用本品。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如有支气管痉挛发生,应立即终止治疗。最后提醒:为了确保雾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应掌握雾化药物的适用人群、雾化吸入方法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1. 王欣然.1 例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致全身震颤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 海峡药学,2020,32(10).2.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编写组.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年版).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雾化祛痰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