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6条河道里的60万只河蚌“火”上了网。工人们从河道里捞起河蚌,打开来后一粒粒圆润的珍珠太吸引眼球。
为什么在城市河道里养这么多河蚌?
12月27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从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了解到,这些河蚌还真是宝藏,产珍珠只是它的副业,主业更加厉害:治水。
河蚌治水有个专业名称叫“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利用微生物、微藻、河蚌、鱼类等构建的生物链逐步净化水体,保障水质达标。
这一次,相关部门在未来科技城6条河,包括新桥港、红卫港、前进港等共投放了60万只河蚌。
负责治水的王工告诉小时新闻记者,河蚌治水项目从2020年11月就进场了,当时是新桥港进行河道治理,2021年2月完成工程建设和河蚌投放,2021年4月初,新桥港主要断面水质开始持续好转,以海创路桥最为明显,河蚌为主的生物链靶向治理技术开始发挥作用,水质长期维持Ⅳ类水质。
为什么要用河蚌治水?
“作为调节河道水质的‘得力帮手’,河蚌有着天然的优势,1只成年河蚌每天能过滤50多升水,可以24小时不间断滤食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60万只河蚌一天可以净化3万方水。”王工说,而且它对河道没有特殊要求,严重污染的河道也可以进行治理。
河蚌的另一个神奇之处还在于,它不仅能净水还能治底泥。用王工比较专业的说法就是“原位生物清淤技术”:“无需机械清淤,采用自动化污水细微颗粒收集装置,将河底污泥收集至漂浮在水面的处理池中,利用微生物将其分解消化成无机盐,然后用无机盐扩培有益藻,智能靶向输送给河蚌,达到生物清淤的目的。”
“当时选择这种技术,主要因为生态环保,同时,建设和运维成本比其他技术低,后期还能有收益。”
除了未来科技城的河道,杭州拱墅区红旗河片区的5条河道里,也投入过80万只河蚌。
在红旗河片区,汩汩的黑水像自来水一样流进一个被划好的“沉淀池”里。杭州市拱墅区河道保护管理中心介绍,这黑水是河底的淤泥,淤泥抽上来闻着味道很重,因为里面存在氨氮等元素,但是它们对河蚌来说是有益的。沉淀池将泥沙沉淀在下面,上层则用菌剂对其进行分解。
河边一座简易小房是扩培室。扩培室内一个角落里放着一瓶瓶绿色的水,这是藻种一级扩培区。
还有一块区域放着一根根的玻璃管,上面写着藻种二级扩培区。
扩培完成后,通过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控制系统,向每只河蚌上的专属输送管道,将营养精准输送到河蚌体内,河蚌吸收有益藻,越长越大。
在10公里的河道中,悬挂着80万只淡水珍珠蚌,就如同安装了80万只小型生物
加上河中配置的水生植物,配合定期投放合理数量的上中下层鱼类,丰富水体环境,河道生态循环系统得到了完善。河底的淤泥减少了,水体变清了,河里的蚌和鱼也长大了。
这项技术是模仿自然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在水里建立一个稳定的纯生态食物链系统。
水质稳定后,通过定期循环捕放河道中的贝类、鱼类,把水中的有机营养带出水体,不但可以保持水体营养平衡,,降低水体氮、磷营养盐,防止富营养化,还能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现在,就静待它们产珍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