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林芝,雪山躲进夜里,寒风更凛冽了。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林芝市八一中学的校园里一下子喧闹起来,学生们鱼贯走出校门,往家的方向去了。
杨玲匆匆扒了几口饭,披上一件厚外套,转身消失在寒风中。穿过漆黑的318国道,避过一辆辆大货车,她出现在6千米外的公仲村,闯进了一片大棚菜地里。
晚上,杨玲走在漆黑的国道上,前往学生家里进行家访。
“杨老师每次来,手都冰得很!”大棚菜地里有两间小木屋,门缝里透着昏黄灯光,齐兆远妈妈推门而出,一把攥住了杨玲的双手。
20时许,杨玲开始了对学生齐兆远的第5次家访。
距离林芝3200千米的韶关,是杨玲担任了12年音乐老师的地方。16个月前,她决定到西藏林芝支教,加入广东新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队;16个月来,进行101次家访,访遍班上51名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家人。”杨玲在厚厚的笔记本上,写下每次家访的见闻和思考,记录班上51个学生成长的“秘密”。
家访
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雪山巍峨,峡谷逶迤。
去年7月,34岁的杨玲决定“自讨苦吃”,到八一中学支教,并主动请缨当班主任。
“为什么?”一听说音乐老师要当班主任,广东援藏教师、八一中学时任校长滕细浪脱口而问。
“我想用3年时间,做一件毕生难忘的事。”杨玲说。
“想清楚了,很辛苦的啊!”
“当班主任,才有更多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听了这个直爽答案,滕细浪点了点头。
当好老师难,当好班主任更难。有家长心存疑问:音乐老师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
齐兆远的成长“心结”,是杨玲的家访解开的。在初中的第一次测试中,齐兆远的成绩几乎全班垫底。杨玲皱起眉头,决定去家访。
齐兆远家在318国道旁的公仲村,父母来自河南,以种菜为生。小学二年级时,齐兆远在318国道出过一场车祸,昏迷了20多个小时才被抢救回来。“从此只要孩子在身边,我便心满意足了,不再要求他做作业、做家务。”齐妈妈说。
“这个英语单词,会读写吗?”“要有一本数学纠错本……”家访时,杨玲从音乐老师变成了全科老师,分析齐兆远的弱势科目,督促他查漏补缺,言行中有师者的慈爱,更带着一份严厉。
“孩子可不能被我们惯‘废’了!”这一幕,让坐在一侧的齐爸齐妈如遭棒喝。此后,齐兆远每天一回到家,父母都会监督他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11月12日,杨玲第5次对齐兆远家访,还带来一个好消息:孩子的期中考成绩前进了10名,名列全班中游。顿时,两间小木屋亮堂堂、暖融融。
11月12日,杨玲第5次对齐兆远家访,还带来一个好消息:孩子的期中考成绩前进了10名,名列全班中游。
班上大多学生的成长环境与齐兆远类似,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监护孩子。在多次家访后,杨玲发现,家庭教育是育人的重要一环,家访可以促进家校合作,给学生创造更优越的成长环境。
一发不可收!
援藏16个月来,杨玲进行了101次家访,足迹遍布每个学生的家,最远到过30千米外的小村庄,同事们亲昵地称她为“家访狂人”。
她还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记下了每次家访的所思所想,每个学生的成长“秘密”:
刘帅回答问题紧张,特意安排他担任班级“图书长”,常和老师同学沟通图书借阅;
单增贡觉数学分数低,数学老师给他“开小灶”,成绩正迎头赶上;
包孝旗每天自己打车,偶尔会迟到,忙于水果生意的父亲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现在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
“面对面,才能心贴心。”杨玲感慨地说,每次家访并非都完美,但感动常有。
每次家访结束,杨玲都会在笔记本上写下家访的见闻和思考。
家访的过程,学生回馈的真挚感情,令她记忆犹新。第一次对齐兆远家访,他悄悄躲在厨房剥好了一盒花生米,塞到她手里说:“杨老师,您的大拇指冻裂开了,我怕您剥不好花生,带回去吃吧!”
回到宿舍,吃着花生,杨玲在林芝第一次流泪了。
夜深了,杨玲完成多个家访后,赶回宿舍,远处夜晚的林芝灯火阑珊。
家人
林芝是“雪域江南”,溪流蜿蜒,景色怡人。
这片人间净土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为生计而奔波。佘明阳、高才川、武文静、向乾隆4名学生的父母便是如此。
他们家在30千米之外,父母忙着耕田种菜种水果,学生们只能一起租住在距离学校只有100米的龙泉小区。如今,这里成为杨玲最牵挂的地方。
“你们在吗?”晚上9时,杨玲来到龙泉小区门口,拨通了4个学生的电话。两分钟后,学生们欢呼雀跃地跑出来,把她围住。
“开心吗?”一走进宿舍,杨玲问。
“一听说杨老师来了,我们赶紧跑下去,开心得很。”学生们说。
这是一次特别的家访,没有家长在场。杨玲知道,像学生这般年纪,父母不在身边,最需要的是自律。
“你们要准时睡觉”“不要过度使用手机”“零花钱不乱花”……对这4个学生,杨玲不停叮嘱,同学们住在一起,要相互关心关照,就像一家人一样。
杨玲还知道,像学生这般年纪,父母不在身边,最需要的是关心和鼓励。
“我老家在湖南岳阳,家庭也不富裕。但我从小知道,只有认真学习、勤练古筝,才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杨玲分享,13年前在南昌航空大学艺术系毕业前,她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举办一场个人古筝音乐会。正是这场演出,她与凡口学校“结缘”,成为一名初中音乐老师。
“学习一定要刻苦。那么,学习是为了谁呢?”杨玲有所启发地问。
“为了自己!”他们坚定地说。
这个晚上,杨玲再次想起了3200千米外,同样百般牵挂的9岁儿子陈垣安。
在凡口学校,她遇见了爱人陈利文,组建了温馨家庭。此次援藏,得到了年迈父母、“战友”陈利文的鼎力支持,只有儿子似懂非懂地问个不停:“妈妈,你去西藏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到西藏支教。”显然,陈垣安对杨玲的答案不太理解。
今年受疫情影响,杨玲没回韶关,而在暑假时,儿子来林芝探亲。他在八一中学逛了一遍又一遍,再到鲁朗小镇、巴松措风景区玩了一圈,杨玲度过了一段难忘的亲子时光。
“妈妈很优秀,是我学习的榜样!”回家前,陈垣安十分不舍,泪眼婆娑。
“妈妈不能在身边照顾你,因为班上51个孩子,也像你一样需要妈妈的帮助!”杨玲说。
初冬的林芝雪山。
家园
林芝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样。
目前,林芝总人口约23.8万人,有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纳西族等35个民族和僜巴群众。
张婷婷是一名藏族女孩,文静懂事、成绩优秀。由于妈妈在外地、爸爸在务工,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常干家务活,很能吃苦。
天刚刚黑,杨玲和张婷婷走过三个急转弯,再越过一个陡坡,来到加丁嘎山的半山腰。这是张婷婷的家,一间小平房,简陋而整洁。
11月13日,杨玲到学生张婷婷家中家访。
“张婷婷,,在期中考全班第一名,还获得了林芝市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绘画大赛初中组一等奖。”杨玲带来了好消息,爷爷奶奶很开心。她同时提醒,张婷婷有些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固,要学会及时梳理。
“我想考大学,走出大山。”对着长辈们,张婷婷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八一中学是一所多民族学校,1100名学生来自藏族、汉族、回族等20多个民族。学生们在这里学习、跳舞、游戏,组成了一个共同家园。
而在这个家园,杨玲有更多的尝试——
在班里,她用课余时间教学生跳藏舞、新疆舞,还用流行歌曲改编“动起来”健康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杨玲正在上音乐课。
在科组,她和老师们集体备课,把乐器古筝、笛子和歌舞融入音乐课中,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学校,她组建“筝韵悠扬”古筝艺术团,在雪域高原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打造一支带不走的“艺术队伍”。
杨玲和学生一起跳藏舞。
真正拔“穷根”,还得靠教育。
“珠江潮起,尼洋逐浪……”不久前,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教育“组团式”援藏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杨玲领衔八一中学古筝社团奏响古筝合奏曲《粤藏果香飘》,细诉粤藏一家亲的情谊。
12月的林芝,大雪来了,天更冷了。期末考将至,杨玲步履不停,家访更密了几分……
文 | 丁建庭
这是一位班主任的故事。
主人公杨玲,从温暖的广东来到西藏林芝支教,条件艰苦,她却偏要“自讨苦吃”,“捧着一颗心来”。101次家访,记录下她的支教故事,诠释了一位师者的教育初心。